"童稚情亲四十年":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
# 四十:一作“三十”。,情亲:感情亲切。,童稚:儿童,小孩。
"中间消息两茫然":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 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
"更为后会知何地":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
# 后会:后相会。,更为:更加。
"忽漫相逢是别筵":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 别筵:饯别的筵席。,相逢:相遇。,忽漫:忽而,偶然。
"不分桃花红似锦":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
# 桃花:桃树所开的花。,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
"生憎柳絮白于绵":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 绵:一作“棉”。,于:一作“如”。,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
"剑南春色还无赖":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
# 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春色:春天的景色。,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
"触忤愁人到酒边":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 触忤:冒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的前四句细腻描绘了自“童稚情亲”起始,直至四十载后的深厚送别之情;而后四句则转而刻画别时之景,诗人以春色之“无赖”为喻,因其“触忤”了满怀愁绪的自己。全诗情感跌宕,结构严谨,每一细节都紧密相连,于宏大的叙事中展现出精细的笔触。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乱岁月的感伤,情感沉郁苍凉,思绪万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后四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通过描绘剑南地区的春色,桃花似锦、柳絮白于棉等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这些景色本是春天美好的象征,但在诗人心中,却因即将与友人分别而显得格外刺眼和令人厌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明媚的春色来反衬内心的愁苦,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和真切。“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一句,春色本无罪,但在愁人的眼中却成了“无赖”,这种对比和反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对比:诗中通过“童稚情亲四十年”与“中间消息两茫然”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变迁。同时,“更为后会知何地”也暗示了时间的不可预测性。
3. 分段赏析
首联回忆了诗人与路六侍御从小到大的深厚友情。从“童稚情亲”开始,两人便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并持续了四十年之久。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人之间却“消息两茫然”,即因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彼此的消息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对过往友情的深情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颔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愁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不知道与路六侍御下一次会在何地重逢,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忧虑,使得重逢的喜悦转瞬即逝,转而变为离别的哀伤。其中,“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相逢的短暂和离别的必然,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和悲壮。颈联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来反衬诗人的心情。桃花盛开,红得如锦般绚烂,柳絮飘飞,白得胜过棉花。然而,在诗人眼中,这些美好的景色却变得令人不悦。“不分”与“生憎”两个词语,恰似纽带,将上半篇的离情与下半篇的景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诗意整体。全诗语句连贯,脉络清晰,情感跌宕起伏,而措辞精准,结构严谨,于宏大叙事中展现精细之美。尾联再次强调了诗人对春色的反感和对离别的愁绪。“触忤愁人到酒边”之“酒”,正是别筵上的饯行之酒;“酒边”所见的“剑南春色”,亦是别筵前的眼前之景。桃花绚烂如锦,柳絮洁白胜棉,本是明媚春色,诗人却以“不分”、“生憎”表达反感,责备春色“无赖”,皆因它触动了离愁满腹的诗人。其中,“触忤愁人”一句,更是将春色拟人化,赋予了它触怒诗人的特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形象。
4. 作品点评
此诗细腻描绘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与乍逢又别的哀愁,以及对未来相见无期的深深忧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乱世人生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感跌宕,流畅自然,结构严谨,细节精致,于宏大的情感抒发中展现了诗人细腻的笔触与精深的艺术造诣。
# “不分桃花红似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为雅,灵丹点铁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四十年相知,后会不可期,而相逢即别,真不可堪,写得曲折条达。“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别四十年而得会,会却是“别筵”,奇绝事。于“四十年”前插“童稚情亲”,于今日后插“更为后会”字,奇绝笔。“桃花红胜锦,柳絮白于绵”,岂复成诗?诗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笔。固知文贵章法。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童稚情亲”篇,只前二联,诗意已足,后二联无意,以兴完之。义山《蜀中离席》诗,正仿此篇之体。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少陵七律)更有异体如“童稚情亲”篇,只须前半首,诗意已完,后四句以兴足之。去后四句,于义不缺;然不可以其无意而竟去之者,如画之有空纸,不可以其无树石人物而竟占之也。
明末清初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朱瀚曰: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反复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重雅情亲”;“无赖”,即花“锦”絮“绵”;“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第四句方入题,何等缠绵委婉!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结句得体存味。先起“别”字,屈折有力(“更为后会”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无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为后会”二句下)。
清《杜诗镜铨》
# 忽倒提一句,以出“送”义,有势得情,此虽运笔之妙,而构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
清谭宗
# 第三句插入“后会”,再转到“别筵”,便觉活脱流转,化尽板滞之气。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来。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中四句皆用虚字装头,亦是一病。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 吴曰: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宋之问《登逍遥楼》
下一篇:唐·王建《夜看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