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liù
shì
chá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tóng
zhì
qíng
qīn
shí
nián
zhōng
jiān
xiāo
liǎng
máng
rán
gèng
wéi
hòu
huì
zhī
màn
xiāng
féng
shì
bié
yán
fēn
táo
huā
hóng
jǐn
shēng
zēng
liǔ
bái
mián
jiàn
nán
chūn
hái
lài
chù
chóu
rén
dào
jiǔ
biān

译文

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逐句剖析

"童稚情亲四十年":与儿时的旧友分别了四十年,

# 四十:一作“三十”。,情亲:感情亲切。,童稚:儿童,小孩。

"中间消息两茫然":在此之间的杳无音信令我们都感到茫然失落。

# 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无所知的样子。

"更为后会知何地":一别四十年,时间是这样久,谁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会合?

# 后会:后相会。,更为:更加。

"忽漫相逢是别筵":他乡遇故知,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然而同样没有想到,久别重逢,乍逢又别。

# 别筵:饯别的筵席。,相逢:相遇。,忽漫:忽而,偶然。

"不分桃花红似锦":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

# 桃花:桃树所开的花。,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一作“不忿”。

"生憎柳絮白于绵":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 绵:一作“棉”。,于:一作“如”。,生憎:犹言偏憎、最憎的意思。

"剑南春色还无赖":我恼怒剑南的春色无赖,是因为它冒犯了我这个愁人,

# 无赖:无聊。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春色:春天的景色。,剑南:剑南道,唐朝置,以地区在剑阁之南得名。

"触忤愁人到酒边":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于我和朋友后会无期,离怀难遣。

# 触忤:冒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路六侍御入朝》乃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之佳作。诗之开篇四句,深情描绘了离别的哀愁与不舍;而后续四句,则以细腻笔触勾勒了分别之际的周遭景致。路六侍御,这位应是杜甫自幼结识的至交,两人在纷扰的乱世中意外重逢,却好景不长,旋即又面临分别。此诗,正是杜甫在与路六分别之际,心中愁绪万千的抒发,同时也借由这聚散离合的情感,深刻表达了自身在乱世中漂泊无依的悲凉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路六侍御入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创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值唐军收复幽燕,史朝义自缢身亡之际。杜甫之所以写下这首诗,是因为虽然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社会深层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依然动荡不安。胜利的喜悦在杜甫心中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现实的残酷所扑灭。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借由与友人路六侍御的聚散离合之情,抒发了自己晚年漂泊无依、身世浮沉的深切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具体离别的记录,更是杜甫对自身命运与时代变迁深刻反思的艺术呈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送路六侍御入朝》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此诗的前四句细腻描绘了自“童稚情亲”起始,直至四十载后的深厚送别之情;而后四句则转而刻画别时之景,诗人以春色之“无赖”为喻,因其“触忤”了满怀愁绪的自己。全诗情感跌宕,结构严谨,每一细节都紧密相连,于宏大的叙事中展现出精细的笔触。它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乱岁月的感伤,情感沉郁苍凉,思绪万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后四句“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通过描绘剑南地区的春色,桃花似锦、柳絮白于棉等景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这些景色本是春天美好的象征,但在诗人心中,却因即将与友人分别而显得格外刺眼和令人厌烦。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以明媚的春色来反衬内心的愁苦,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深沉和真切。“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一句,春色本无罪,但在愁人的眼中却成了“无赖”,这种对比和反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对比:诗中通过“童稚情亲四十年”与“中间消息两茫然”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变迁。同时,“更为后会知何地”也暗示了时间的不可预测性。

3. 分段赏析

首联回忆了诗人与路六侍御从小到大的深厚友情。从“童稚情亲”开始,两人便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并持续了四十年之久。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两人之间却“消息两茫然”,即因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彼此的消息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对过往友情的深情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颔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愁绪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诗人不知道与路六侍御下一次会在何地重逢,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忧虑,使得重逢的喜悦转瞬即逝,转而变为离别的哀伤。其中,“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相逢的短暂和离别的必然,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和悲壮。颈联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来反衬诗人的心情。桃花盛开,红得如锦般绚烂,柳絮飘飞,白得胜过棉花。然而,在诗人眼中,这些美好的景色却变得令人不悦。“不分”与“生憎”两个词语,恰似纽带,将上半篇的离情与下半篇的景致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诗意整体。全诗语句连贯,脉络清晰,情感跌宕起伏,而措辞精准,结构严谨,于宏大叙事中展现精细之美。尾联再次强调了诗人对春色的反感和对离别的愁绪。“触忤愁人到酒边”之“酒”,正是别筵上的饯行之酒;“酒边”所见的“剑南春色”,亦是别筵前的眼前之景。桃花绚烂如锦,柳絮洁白胜棉,本是明媚春色,诗人却以“不分”、“生憎”表达反感,责备春色“无赖”,皆因它触动了离愁满腹的诗人。其中,“触忤愁人”一句,更是将春色拟人化,赋予了它触怒诗人的特质,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和形象。

4. 作品点评

此诗细腻描绘了久别重逢的喜悦与乍逢又别的哀愁,以及对未来相见无期的深深忧虑,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乱世人生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感跌宕,流畅自然,结构严谨,细节精致,于宏大的情感抒发中展现了诗人细腻的笔触与精深的艺术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分桃花红似锦”,“惜君只欲苦死留”……一皆化俗为雅,灵丹点铁矣。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四十年相知,后会不可期,而相逢即别,真不可堪,写得曲折条达。“桃花”“柳絮”,寻常景物,句头添两虚字,桃柳遂为我用。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别四十年而得会,会却是“别筵”,奇绝事。于“四十年”前插“童稚情亲”,于今日后插“更为后会”字,奇绝笔。“桃花红胜锦,柳絮白于绵”,岂复成诗?诗在“不忿”、“生憎”字。加四俗字,便成佳笔。固知文贵章法。

明末清初金圣叹《杜诗解》

# “童稚情亲”篇,只前二联,诗意已足,后二联无意,以兴完之。义山《蜀中离席》诗,正仿此篇之体。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少陵七律)更有异体如“童稚情亲”篇,只须前半首,诗意已完,后四句以兴足之。去后四句,于义不缺;然不可以其无意而竟去之者,如画之有空纸,不可以其无树石人物而竟占之也。

明末清初吴乔《答万季野诗问》

# 朱瀚曰:始而相亲,继而相隔,忽而相逢,俄而相别,此一定步骤也。能反复照应,便觉神彩飞动。及细按之:“后会”无期,应“消息茫然”;“忽漫相逢”,应“重雅情亲”;“无赖”,即花“锦”絮“绵”;“触忤”,即“不分”“生憎”。脉理之精密如此。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第四句方入题,何等缠绵委婉!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结句得体存味。先起“别”字,屈折有力(“更为后会”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王元美曰:(七律)句法有直下者,有倒插者。倒插最难,非老杜不能也。李石:一气滚注,只如说话,而浑成不可及。无限曲折,正以倒插入妙(“更为后会”二句下)。

清《杜诗镜铨》

# 忽倒提一句,以出“送”义,有势得情,此虽运笔之妙,而构思不足以副之,何可得也!

清谭宗

# 第三句插入“后会”,再转到“别筵”,便觉活脱流转,化尽板滞之气。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五、六究非雅音,七句承五、六来。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中四句皆用虚字装头,亦是一病。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 吴曰:起四句几跌几断,第三句倒插一语尤奇。四句入题有神。五、六以下尤为凌空倒影之笔。“桃花”、“柳絮”皆色也,“不忿”、“生憎”皆写愁也。五、六、七三句转为第八句,铺写作势,而皆突兀不平。第四句一露“别筵”,旋即撇开,至末始倒煞“酒边”、“愁人”等字,神光离合,极排阖纵横之妙。杜公七律所以横绝古今,专在离奇变化,如此等篇,尤宜寻讨。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宋之问《登逍遥楼》

下一篇: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