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戏言身后意":往昔曾经戏言我们身后的安排,
# 身后意:关于死后的设想。一作“身后事”。,戏言:开玩笑的话。
"今朝皆到眼前来":如今都按你所说的展现在眼前。
# 皆:一作“都”。
"衣裳已施行看尽":你穿过的衣裳已经快施舍完了,
# 行看尽:眼看快要完了。行:快要。,施:施舍与人。
"针线犹存未忍开":你的针线盒我珍存着不忍打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因怀念你我对婢仆也格外怜爱,
# 怜婢仆:伸足“旧情”。怜:怜爱,痛惜。
"也曾因梦送钱财":也曾因梦见你并为你送去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我诚知死别之恨世间人人都有,
# 诚知:确实知道。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咱们共苦夫妻死别更觉哀痛。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描写了妻子死后的种种情景,通过施舍旧衣、不忍打开针线盒、因怜旧情而怜惜婢仆以及因梦送钱财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与哀痛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诗人直接抒发内心感受,坦言虽然明白生离死别之恨人人都有,但自己与妻子共经贫贱岁月,这种失去的悲哀更为深切,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的悲痛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皆到眼前来”,以今昔对比起笔,回忆往昔夫妻间关于身后事的戏言,如今竟一一成真,平实的语言中陡然掀起情感的波澜,瞬间将读者带入到诗人沉痛的追思情境中。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诗人围绕妻子的遗物展开描写,衣裳已施舍殆尽,而针线盒却因不忍触碰而始终未开,通过这一“施”一“存”、一“尽”一“忍”的细腻刻画,将对亡妻的眷恋与睹物思人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由物及人,因思念妻子而对家中婢仆也生出怜悯之情,又借梦境表达对妻子的牵挂,甚至在梦中为妻子送去钱财,进一步深化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尾联“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诗人先以“诚知”承认生离死别之恨的普遍性,而后笔锋一转,强调自己与妻子共经贫贱岁月,因此永诀之后的悲哀更甚。此句从普遍的人生感慨中凸显出自己独特的悲痛,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字字饱含深情,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与贫贱夫妻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真挚动人,令人动容。
# 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锁。
《唐诗余编》
#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夫微之悼亡诗中其最为世所传诵者,莫若《三遣悲怀》之七律三首。……所以特为佳作者,直以韦氏之不好虚荣,微之之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因能措意遣词,悉为真实之故。夫唯真实,遂造诣独绝欤!
近现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微之诗云“潘岳悼亡犹费词”,安仁《悼亡》诗诚不高洁,然未至如微之之隔陋也。“自嫁黔娄百事乖”,元九岂黔娄哉?“也曾因梦送钱财”,直可配村笛山枳耳。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俗谓柔言索物日泥,乃计切,谚所谓“软缠”也。杜子美诗“忽忽穷愁泥杀人”,元微之忆内诗“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字字真挚,声与泪俱。骑省悼亡之后,仅见此制。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
# 悼亡之作,此为绝唱。元、白并称。其实元去白甚远,唯言情诸篇传诵至今,如脱于口耳。
清陈世镕《求志居唐诗选》
# 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勿以浅近忽之。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
# 四句极写“百事乖”(其一首四句下)。以反映收,语意沉痛(其一末二句下)。……真镂肝擢肾之语(其三末二句下)。第一首生时,第二首亡后,第三首自悲,层次即章法。末篇末句“未展眉”即回绕首篇之“百事乖”,天然关锁。
清毛张健《唐体余编》
# 此微之悼亡韦氏诗。通首说得哀惨,所谓贫贱夫妻也。“顾我”一联,言其妇德,“野蔬”一联,言其安贫。俸钱十万,仅为营奠营斋,真可哭杀。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诗(其一)前六句形容甘受贫苦,第七句极写贵显,斋奠二句万种伤心,酒匀亦亦,慨鸡豚养志,不逮生存。每读欧九“祭而丰”两句,不觉欷献也。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于夫妇则当如苏子卿之《别妻》,顾彦先之《赠妇》,潘安仁之《悼亡》,暨张正言之“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小妇随。……”元微之之“谢公最小偏怜女,嫁与黔娄百事乖。……”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下一篇:唐·韩愈《祭十二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