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ǒ
qián
zuò

朝代:唐作者:李群玉浏览量:1
dēng
zhào
mèi
fēng
mǎn
西
lín
duō
shǎo
guān
xīn
shì
shū
huī
dào
shēn

译文

一盏孤灯照壁而夜不能寐,风雨潇潇声充满西边树林。心藏多少关心的家事国事,炉灰上用火箸画字到夜深。

逐句剖析

"孤灯照不寐":一盏孤灯照壁而夜不能寐,

# 不寐:指夜不成寐的诗人。

"风雨满西林":风雨潇潇声充满西边树林。

# 西林:诗人居所西边的树林。

"多少关心事":心藏多少关心的家事国事,

"书灰到夜深":炉灰上用火箸画字到夜深。

# 书灰:在灰上写字。书灰是活用“书空”的典故。《晋书·殷浩传》记载,浩为中军将军,受命领兵去平定“胡中大乱”,中途将领叛乱,功败垂成。桓温就此“上疏告浩”,“竟坐废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浩被黜放,“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书:一作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火炉前坐》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诗人深夜独坐火炉前的场景:首句通过室内孤灯与不寐之人的对照,营造出孤寂惆怅的氛围;次句转向描写室外风雨席卷西林的声响,以自然界的动荡烘托诗人内心的波澜;第三句以虚写手法点出“多少关心事”,含蓄带出家国忧思或人生感慨;末句通过“书灰到夜深”的动作细节,既呼应诗题“火炉前坐”,又紧扣“夜深”“不寐”的孤寂情境,凸显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绪。全诗语言凝练含蓄,情感表达欲露还藏,情景交融中营造出深远悠长的余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火炉前坐》由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李群玉身患消渴疾(糖尿病),一生穷愁失意、怀才难展,诗作常溢满哀怨情调。《火炉前坐》亦如此,冬日深夜,诗人独坐炉畔,形影相吊,难以成眠,孤寂冷清与无端惆怅涌上心头,于是挥笔成篇,倾吐内心难平的波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怀诗。全诗用语细致含蓄,通过描绘室内孤灯相伴、室外风雨交加的场景,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展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心潮及内心复杂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书灰到夜深”,活用“书空”典故。“书空”原指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常表达失意、无奈等情绪。此处诗人在灰上书写直至深夜,借这一典故含蓄地传达出内心不便明言的苦衷、愁绪与心事,使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以动衬静:“风雨满西林”,借风雨在西林间穿梭的动态声响,衬出深夜环境的寂静。风雨的嘈杂,更显孤灯之下诗人所处空间的宁静,突出诗人独坐时孤寂冷清的氛围,强化内心惆怅难以排遣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孤灯照不寐”:从意象运用入手,“孤灯”这一意象营造出昏暗、孤寂的氛围,在传统诗词中常象征着孤独与凄凉。它简洁而有力地勾勒出室内场景,灯光昏暗,诗人形单影只难以入眠。语言风格用词简练,却精准传达出诗人的愁绪,一个“孤”字便将孤独感显现出来。内容主题直接表现出诗人在深夜的孤独处境,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情感基调。“风雨满西林”:表达技巧运用以动衬静和情景交融的手法。“风雨”的动态描写与室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满”字强化风雨的声势,使外界的嘈杂声充斥整个夜晚,反衬出室内的凄清。诗人借风雨之景抒发内心孤寂,风雨如晦,正似诗人内心难以平抑的情绪。“风雨”“西林”构成一幅凄冷的画面,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心境,让人更能感同身受其孤独。“多少关心事”:此句为虚笔写情,前文的景为实,此句转而为虚,虚实相生,深化诗歌的内涵。“关心事”三字虽未说明具体所指何事,但却让人切实感受到诗人心中藏有诸多心事,引发好奇与思考。从内容主题角度,将前面隐约的愁绪与孤寂落实,使人明白诗人的孤独并非无端,而是因心中有诸多牵挂与忧虑,为尾句进一步揭示内心世界做铺垫。“书灰到夜深”:活用“书空”典故,增添诗歌的文化底蕴与含蓄性。通过这一动作描写,巧妙地展现诗人内心复杂且难以言说的苦衷与隐忧。诗人在炉灰上书写直至深夜,这一行为深刻体现其内心的孤寂、烦闷与无奈,虽未明言,但能从这一细节中窥探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诗歌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让人对诗人的心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4. 作品点评

《火炉前坐》是唐代李群玉的五言绝句。此诗以小见大,截取诗人冬夜孤坐炉前这一生活片段,进行细腻刻画,尽显诗人孤独愁绪。语言风格含蓄委婉,借动作让读者窥其内心孤寂与愤懑,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把感情脉络中的这一段,写得吞吐自如,欲露还藏,含蓄深远,回味无穷。

不详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邹博《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唐诗卷4·图文珍藏版》

# 这里活用典故。把“书空”变作了“书灰”,至此,诗人孤寂的处境和满腔孤愤的心境便透露出来了。然而字面上不着一字,意脉却深蕴其中了。

不详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其俊《诗歌创作与品赏百法》

# 《唐才子传》卷七称李群玉《雨夜呈长官》诗中“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等句,曲尽羁旅坎柯之情”。这一评价亦可用来形容这首诗,只是与前者相比,《火炉前坐》显得更加含蓄深沉,也不免更为抑郁。

不详东莞理工学院副教授冯丽霞《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醉后》

下一篇:唐·刘方平《代春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