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
sēng

朝代:唐作者:李群玉浏览量:2
hào
tiān
zhú
shū
wèi
xún
shēng
fén
xiāng
miàn
jīn
jié
shì
wéi
jīn
shuǐ
jiāo
xìn
fāng
wài
yán
èr
sān
kōng
mén
jùn
fàn
zhào
qiū
shuāng
gāo
biāo
yǎn
sēng
shǐ
qīng
chén
jié
shū
míng
yán
qǐng
liáng
yǒu
luò
xuān
huá
jìng
xīn
yuàn
zhǐ
bēn
bàn
bǎi
rǎn
rǎn
tuí
méng
yún
fàn
míng
xīn
fēng
qīng
shì
fēi
chǐ
齿
xiàng
wèi
qíng
ài
wèi
jìn
jīn
xiān
zhǐ
jìng
zhì
yuán
xīn
jiāng
piē
rán
guān
jīn
zhàng
zhēn
yún
jiān
lái
xún
yōu
shì

译文

喜爱阅读天竺的佛经,是为了探寻超脱生死的道理。点燃香火,面对金字的佛经,整个房间里只有毛巾和清水。与方外之人交流诚信之言,是两三位佛门弟子。他们高尚的风范像秋霜一样明洁,崇高的品格超过僧史中记载的人。清晨洁净蔬菜与茶水,邀请他们确实是有原因的。一旦脱离了喧哗的竞争,便希望能栖息身心依附他们。太阳疾驰着趋向五十刻的位置,渐渐像太阳落入濛汜一样衰老。名利之心像浮云般消散,是非之论如轻风般淡漠。从前被情爱束缚,未能完全领会金仙的要旨。用宁静来制服如猿猴般躁动的心,将防备它忽然起来扰乱。戴纶巾持藜杖的生活,这种意愿真的已定了。日后在云壑之间,会来寻找这幽静的居士。

逐句剖析

"好读天竺书":喜爱阅读天竺的佛经,

# 天竺: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为寻无生理":是为了探寻超脱生死的道理。

"焚香面金偈":点燃香火,面对金字的佛经,

# 金偈:佛所说的韵语。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每口演金偈,舌摇电光。”王琦注:“佛所说之偈也。”唐陆龟蒙《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诗:“自是海边鸥伴侣,不劳金偈更降心。”

"一室唯巾水":整个房间里只有毛巾和清水。

"交信方外言":与方外之人交流诚信之言,

# 交信方外言:一作所交信方外。

"二三空门子":是两三位佛门弟子。

"峻范照秋霜":他们高尚的风范像秋霜一样明洁,

# 秋霜:喻白发。唐李白《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宋苏轼《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高标掩僧史":崇高的品格超过僧史中记载的人。

"清晨洁蔬茗":清晨洁净蔬菜与茶水,

"延请良有以":邀请他们确实是有原因的。

"一落喧哗竞":一旦脱离了喧哗的竞争,

# 哗竞:一作竞涂。

"栖心愿依止":便希望能栖息身心依附他们。

# 栖心:犹寄心。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晋书·陆云传》:“伏见将军舍人同郡张赡,茂德清粹,思器深通。初慕圣门,栖心重仞,启涂及阶,遂升枢奥。”唐白居易《病中诗序》:“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云笈七签》卷一○一:“散形灵霞之烟,栖心霄霞之境。”明屠隆《彩毫记·展叟单骑》:“归装纔解,又向天涯,郎君消洒。非关薄幸,栖心物外,兵戈连四海,还愁路阻江淮。”

"奔曦入半百":太阳疾驰着趋向五十刻的位置,

"冉冉颓濛汜":渐渐像太阳落入濛汜一样衰老。

# 濛汜: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

"云泛名利心":名利之心像浮云般消散,

"风轻是非齿":是非之论如轻风般淡漠。

# 轻:一作经。

"向为情爱缚":从前被情爱束缚,

# 向:一作尚。

"未尽金仙旨":未能完全领会金仙的要旨。

"以静制猿心":用宁静来制服如猿猴般躁动的心,

"将虞瞥然起":将防备它忽然起来扰乱。

"纶巾与藜杖":戴纶巾持藜杖的生活,

"此意真已矣":这种意愿真的已定了。

"他日云壑间":日后在云壑之间,

"来寻幽居士":会来寻找这幽静的居士。

# 幽:一作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饭僧》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被收录于《全唐诗》之中。这首诗以僧人清修的场景为主,细腻描绘了焚香诵经、以清茶素斋待客的隐逸生活图景。诗中借助“云泛名利心,风轻是非齿”等意象,生动展现出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与疏离。诸如“栖心愿依止”“以静制猿心”等诗句,更是深刻映射出诗人心境的转变——从尘世的情爱纠葛中抽离,转而投向禅理的探寻与体悟。诗的结尾处,“纶巾与藜杖”与开篇的“一室唯巾水”相互呼应,以质朴简陋的物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超然物外、静守本真的精神追求。整首作品巧妙地将佛理与诗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李群玉诗作中隐逸思想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好读天竺书,为寻无生理”,开篇写喜爱阅读天竺的佛经,是为了探寻超脱生死的道理。“好读”直抒对佛经的喜爱,“寻无生理”点明目的,简洁明了地展现出对佛学真谛的追求。“焚香面金偈,一室唯巾水”,描绘点燃香火面对金字佛经,房间里只有毛巾和清水的情景。“焚香”“金偈”营造出庄重的氛围,“唯巾水”则见生活的简朴,以环境的清净衬托内心的虔诚,画面简洁而富有禅意。“交信方外言,二三空门子”,写与方外之人交流诚信之言,交往的是两三位佛门弟子。“交信”显见彼此的真诚,“二三空门子”数量不多,却更显交往的纯粹,侧面烘托出对佛门清净的向往。“峻范照秋霜,高标掩僧史”,赞美佛门弟子高尚的风范如秋霜般明洁,崇高的品格超过僧史记载。“照秋霜”“掩僧史”两个比喻,从风范与品格两方面极力推崇,情感真挚,凸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清晨洁蔬茗,延请良有以”,写清晨洁净蔬菜与茶水,邀请他们确实是有原因的。“洁蔬茗”的细节见其用心,“良有以”虽未明说原因,却让前文对佛门弟子的赞美更显合理,暗含与他们交往的益处。“一落喧哗竞,栖心愿依止”,抒发一旦脱离喧哗的竞争,便希望栖息身心依附他们的想法。“落喧哗竞”与前文的清净形成对比,“愿依止”直抒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奔曦入半百,冉冉颓濛汜”,感叹时光如疾速的阳光般流逝,已进入五十之年,渐渐像太阳落入濛汜一样衰老。“奔曦”“颓濛汜”用比喻写时光飞逝与自身衰老,带着对岁月的感慨,为下文的顿悟做铺垫。“云汎名利心,风轻是非齿”,写名利之心像浮云般消散,是非之论如轻风般淡漠。“云汎”“风轻”两个比喻,生动展现出心态的转变,从世俗的纷扰中解脱出来,透着超脱的释然。“向为情爱缚,未尽金仙旨”,回想从前被情爱束缚,未能完全领会金仙的要旨。“向为”的追述带着些许悔意,“未尽金仙旨”则显见对佛学理解的深化。“以静制猿心,将虞瞥然起”,说用宁静来制服如猿猴般躁动的心,防备它忽然起来扰乱。“猿心”比喻心的躁动,“以静制”写出修行的方法,“将虞”则见出对内心的警醒,体现出对心性修养的重视。“纶巾与藜杖,此意真已矣”,写戴纶巾持藜杖的生活意愿已定。“纶巾藜杖”是闲适隐逸的象征,“真已矣”的肯定语气,显见对这种生活的坚定向往。“他日云壑间,来寻幽居士”,结尾写他日在云壑之间,会来寻找这幽静的居士。“云壑间”勾勒出清幽的隐居环境,“来寻幽居士”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暗含自身归隐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美人分香》

下一篇:唐·姚合《咏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