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天竺书":喜爱阅读天竺的佛经,
# 天竺:印度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后汉书·西域传·天竺》:“天竺国一名身毒,在月氏之东南数千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为寻无生理":是为了探寻超脱生死的道理。
"焚香面金偈":点燃香火,面对金字的佛经,
# 金偈:佛所说的韵语。唐李白《崇明寺佛顶尊胜陀罗尼幢颂》序:“每口演金偈,舌摇电光。”王琦注:“佛所说之偈也。”唐陆龟蒙《寒夜同袭美访北禅院寂上人》诗:“自是海边鸥伴侣,不劳金偈更降心。”
"一室唯巾水":整个房间里只有毛巾和清水。
"交信方外言":与方外之人交流诚信之言,
# 交信方外言:一作所交信方外。
"二三空门子":是两三位佛门弟子。
"峻范照秋霜":他们高尚的风范像秋霜一样明洁,
# 秋霜:喻白发。唐李白《秋浦歌》之十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宋苏轼《老人行》:“或安贫,或安富,或爵通侯封万户。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
"高标掩僧史":崇高的品格超过僧史中记载的人。
"清晨洁蔬茗":清晨洁净蔬菜与茶水,
"延请良有以":邀请他们确实是有原因的。
"一落喧哗竞":一旦脱离了喧哗的竞争,
# 哗竞:一作竞涂。
"栖心愿依止":便希望能栖息身心依附他们。
# 栖心:犹寄心。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若质乎中人之性,运乎在用之质,而栖心古烈,拟足公涂。”《晋书·陆云传》:“伏见将军舍人同郡张赡,茂德清粹,思器深通。初慕圣门,栖心重仞,启涂及阶,遂升枢奥。”唐白居易《病中诗序》:“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因疾观身,果有所得。”《云笈七签》卷一○一:“散形灵霞之烟,栖心霄霞之境。”明屠隆《彩毫记·展叟单骑》:“归装纔解,又向天涯,郎君消洒。非关薄幸,栖心物外,兵戈连四海,还愁路阻江淮。”
"奔曦入半百":太阳疾驰着趋向五十刻的位置,
"冉冉颓濛汜":渐渐像太阳落入濛汜一样衰老。
# 濛汜:古代神话中所指日入之处。《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王逸注:“次,舍也;汜,水涯也。言日出东方汤谷之中,暮入西极蒙水之涯也。”
"云泛名利心":名利之心像浮云般消散,
"风轻是非齿":是非之论如轻风般淡漠。
# 轻:一作经。
"向为情爱缚":从前被情爱束缚,
# 向:一作尚。
"未尽金仙旨":未能完全领会金仙的要旨。
"以静制猿心":用宁静来制服如猿猴般躁动的心,
"将虞瞥然起":将防备它忽然起来扰乱。
"纶巾与藜杖":戴纶巾持藜杖的生活,
"此意真已矣":这种意愿真的已定了。
"他日云壑间":日后在云壑之间,
"来寻幽居士":会来寻找这幽静的居士。
# 幽:一作庞。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1. 分段赏析
“好读天竺书,为寻无生理”,开篇写喜爱阅读天竺的佛经,是为了探寻超脱生死的道理。“好读”直抒对佛经的喜爱,“寻无生理”点明目的,简洁明了地展现出对佛学真谛的追求。“焚香面金偈,一室唯巾水”,描绘点燃香火面对金字佛经,房间里只有毛巾和清水的情景。“焚香”“金偈”营造出庄重的氛围,“唯巾水”则见生活的简朴,以环境的清净衬托内心的虔诚,画面简洁而富有禅意。“交信方外言,二三空门子”,写与方外之人交流诚信之言,交往的是两三位佛门弟子。“交信”显见彼此的真诚,“二三空门子”数量不多,却更显交往的纯粹,侧面烘托出对佛门清净的向往。“峻范照秋霜,高标掩僧史”,赞美佛门弟子高尚的风范如秋霜般明洁,崇高的品格超过僧史记载。“照秋霜”“掩僧史”两个比喻,从风范与品格两方面极力推崇,情感真挚,凸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清晨洁蔬茗,延请良有以”,写清晨洁净蔬菜与茶水,邀请他们确实是有原因的。“洁蔬茗”的细节见其用心,“良有以”虽未明说原因,却让前文对佛门弟子的赞美更显合理,暗含与他们交往的益处。“一落喧哗竞,栖心愿依止”,抒发一旦脱离喧哗的竞争,便希望栖息身心依附他们的想法。“落喧哗竞”与前文的清净形成对比,“愿依止”直抒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奔曦入半百,冉冉颓濛汜”,感叹时光如疾速的阳光般流逝,已进入五十之年,渐渐像太阳落入濛汜一样衰老。“奔曦”“颓濛汜”用比喻写时光飞逝与自身衰老,带着对岁月的感慨,为下文的顿悟做铺垫。“云汎名利心,风轻是非齿”,写名利之心像浮云般消散,是非之论如轻风般淡漠。“云汎”“风轻”两个比喻,生动展现出心态的转变,从世俗的纷扰中解脱出来,透着超脱的释然。“向为情爱缚,未尽金仙旨”,回想从前被情爱束缚,未能完全领会金仙的要旨。“向为”的追述带着些许悔意,“未尽金仙旨”则显见对佛学理解的深化。“以静制猿心,将虞瞥然起”,说用宁静来制服如猿猴般躁动的心,防备它忽然起来扰乱。“猿心”比喻心的躁动,“以静制”写出修行的方法,“将虞”则见出对内心的警醒,体现出对心性修养的重视。“纶巾与藜杖,此意真已矣”,写戴纶巾持藜杖的生活意愿已定。“纶巾藜杖”是闲适隐逸的象征,“真已矣”的肯定语气,显见对这种生活的坚定向往。“他日云壑间,来寻幽居士”,结尾写他日在云壑之间,会来寻找这幽静的居士。“云壑间”勾勒出清幽的隐居环境,“来寻幽居士”既是对友人的期许,也暗含自身归隐的决心。
上一篇:唐·孟浩然《美人分香》
下一篇:唐·姚合《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