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míng
qiǎn
huái
怀

朝代:唐作者:李群玉浏览量:2
liǔ
àn
huā
xiāng
chóu
mián
píng
wēi
jiàn
rán
yún
jiāng
wēi
yuè
shā
niǎo
dài
shēng
fēi
yuǎn
tiān
jiǔ
xiàng
hán
pāo
mèi
měi
yīn
shí
jié
tuán
yuán
xíng
cān
lěng
jiǔ
míng
nián
zài
wèi
dìng
píng
péng
chù
biān

译文

柳色深暗、花香袭人,我却满怀愁绪难以入眠,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思绪凄凉哀伤。野外的云朵带着雨意飘过天边微弱的月亮,沙滩上的鸟儿带着啼声向远方天空飞去。长久以来因为饥寒交迫而远离了弟妹,每当遇到这样的时节就回忆起一家人团圆的时光。不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是否还能吃上糖粥、喝上冷酒,漂泊不定的生活让人难以确定自己会在哪里。

逐句剖析

"柳暗花香愁不眠":柳色深暗、花香袭人,我却满怀愁绪难以入眠,

"独凭危槛思凄然":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思绪凄凉哀伤。

# 危槛:高楼上的栏槛。

"野云将雨渡微月":野外的云朵带着雨意飘过天边微弱的月亮,

"沙鸟带声飞远天":沙滩上的鸟儿带着啼声向远方天空飞去。

# 沙鸟:沙鸥。

"久向饥寒抛弟妹":长久以来因为饥寒交迫而远离了弟妹,

"每因时节忆团圆":每当遇到这样的时节就回忆起一家人团圆的时光。

"饧餐冷酒明年在":不知道明年的这个时候是否还能吃上糖粥、喝上冷酒,

# 饧:加饴糖的粥。

"未定萍蓬何处边":漂泊不定的生活让人难以确定自己会在哪里。

# 萍:浮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寺清明夜遣怀》是唐代诗人李群玉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清明夜诗人在湖寺中的所见所感。首联通过描写柳暗花香的环境,烘托出诗人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心境。颔联描绘了野云渡月、沙鸟飞天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凄凉的氛围。颈联则由景转入情,表达了诗人因饥寒而远离弟妹,每逢佳节倍加思念团圆的痛苦。尾联以对未来的迷茫作结,抒发了诗人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柳暗花香愁不眠,独凭危槛思凄然。”​​这两句诗中“柳暗花香”描绘了清明夜湖寺周围柳色深暗、花香袭人的美好景象,但“愁不眠”却将诗人的心境与这美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独凭危槛”则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孤独形象,他独自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思凄然”直接点明了他的思绪凄凉哀伤,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颔联:​​“野云将雨渡微月,沙鸟带声飞远天。”​​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景象。“野云将雨”给人一种压抑、阴沉的感觉,“渡微月”则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神秘。“沙鸟带声飞远天”,沙鸟带着啼声向远方天空飞去,不仅使画面更加生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颈联:​​“久向饥寒抛弟妹,每因时节忆团圆。”​​这两句诗中“久向饥寒”表明诗人长期处于生活困苦的状态,“抛弟妹”则揭示了他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与亲人分离的无奈。“每因时节忆团圆”,每当遇到这样的节日时节,诗人就会回忆起一家人团圆的时光,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他此刻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尾联:“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这两句诗中“饧餐冷酒”描绘了诗人在清明夜简陋的饮食,“明年在”则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未定萍蓬何处边”,诗人将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浮萍和蓬草,不知道自己明年的这个时候会在哪里,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抒发了诗人漂泊不定、前途未卜的感慨,使读者对诗人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喻凫《春雨如膏》

下一篇:唐·贾岛《过雍秀才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