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ùn
zhōng
pàn
luàn
shì
tóng
zhì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1
shǒu
xiāng
kàn
shuí
gǎn
yán
jūn
jiā
dāo
jiàn
zài
yāo
biān
biàn
sōu
bǎo
huò
cáng
chù
luàn
shā
píng
rén
tiān
chāi
wéi
xiū
zhài
huāng
fén
kāi
zuò
zhòu
chéng
zhuān
jùn
hóu
zhú
chū
hún
xián
shì
zhèng
shì
luán
xìng
shǔ
nián

译文

老朋友相见只能握手相看,谁敢说话呢,你不瞧见那边军人的刀剑挂在腰边吗。他们无非是敲诈勒索,抢劫财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们的屠刀下含冤死去。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把古寺拆掉,用拆下来的房梁屋柱来修筑自己的营寨,他们把荒坟扒开,用坟上的砖来砌自已的城垒。在这种年头里,郡侯被驱逐出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事,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怆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吗。

逐句剖析

"握手相看谁敢言":老朋友相见只能握手相看,谁敢说话呢,

# 看:一作悲。

"军家刀剑在腰边":你不瞧见那边军人的刀剑挂在腰边吗。

# 军家:军将。

"遍搜宝货无藏处":他们无非是敲诈勒索,抢劫财物,你藏在哪里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乱杀平人不怕天":不知有多少无辜的善良的人民,在他们的屠刀下含冤死去。

# 平人:平民,百姓。

"古寺拆为修寨木":他们什么都能做得出来,把古寺拆掉,用拆下来的房梁屋柱来修筑自己的营寨,

"荒坟开作甃城砖":他们把荒坟扒开,用坟上的砖来砌自已的城垒。

# 甃:修筑。

"郡侯逐出浑闲事":在这种年头里,郡侯被驱逐出去是极普通、极平常的事,

# 浑闲事:简直是一件平常的事。,郡侯:郡守,州郡长官。郡:州郡。

"正是銮舆幸蜀年":你看那唐僖宗自己,也不是怆惶地逃到四川去了吗。

# 幸蜀:广明元年,黄巢军攻占长安,僖宗仓皇出逃,前往四川。,銮舆:皇帝的车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是唐代杜荀鹤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开篇描绘出人们在叛乱者威胁下的恐惧状态,接着详细描写叛乱者的种种恶行,如掠夺财宝、残杀百姓、破坏古迹等。然后提到郡守被逐这种小事,更显叛乱者的张狂。最后点明当时皇帝逃往蜀地这一社会大背景,整体表达出对叛乱的批判,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以及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是唐代杜荀鹤创作于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之际。彼时,黄巢起义军已占据长安,唐王朝被迫向西迁移。在这动荡局势下,各地地主武装趁乱肆意妄为,不仅大肆抢掠百姓财物,还对民众施以残害,致使诸多地方沦为流血恐怖之地。诗人在辗转的旅途中,亲眼目睹了这般悲惨景象,内心深受触动,遂以笔为刃,创作了这首诗,以此记录这一黑暗时期的残酷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描绘了郡中叛乱时的混乱景象,展现了叛乱者的残暴行为,同时体现了郡侯的无力与局势的混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社会动荡局面的忧虑,对叛乱者暴行的批判以及对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战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

2.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诗的开篇直接描写叛乱后的景象,没有过多的铺垫,直入主题。通过“握手相看谁敢言”这一人们的状态描写,紧接着点明原因是“军家刀剑在腰边”,迅速将读者带入到叛乱的情境之中,使读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情景交融:“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描绘出郡中叛乱后的恐怖场景,人们握手相看,不敢言语,而这种压抑的场景背后是“军家刀剑在腰边”的暴力威胁。诗人将自己身处其中的恐惧、不安等情绪融入到这一恐怖情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让读者感受到当时那种剑拔弩张、人人自危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握手相看谁敢言,军家刀剑在腰边。”诗人起笔就勾勒出郡中叛乱后的恐怖景象。人们彼此对视,眼神交汇却不敢言语,唯有道路以目,满心愤懑却只能隐忍,这是一种极度反常且压抑的氛围。究其原因,诗人仅轻轻一点:“军家刀剑在腰边”。“在腰边”三字极为精妙,暴力镇压的威慑力,无需刀剑出鞘,便已让人不寒而栗。乱军的张狂跋扈、百姓的惶恐不安以及诗人的忧心忡忡,皆在这简短的语句中表露无遗。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让人感觉这首诗并非刻意创作,而是诗人内心情绪的自然喷发。“遍搜宝货无藏处,乱杀平人不怕天。”此两句紧承上句“军家刀剑”,直接揭露乱兵的残暴行径。他们四处搜刮财宝,杀人掠货,这种行径与强盗如出一辙,甚至比强盗更为肆无忌惮。毕竟强盗尚且畏惧王法,不敢这般明目张胆。这里的“平人”即平民,为避太宗名讳而改“民”为“人”,本应受到保护的良善百姓,怎能惨遭杀害?更何况是滥杀。“杀”字前着一“乱”字,更加凸显出行凶者面目的可憎,罪行的令人发指。“不怕天”三字更是意味深长,它深刻地揭示出,在封建秩序崩坏之际,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伦常准则也随之混乱。在正常时期,即便不怕王法的人,也会对天诛心怀敬畏。然而在这天子威严扫地的末世,天的权威也摇摇欲坠,恶人更是肆意妄为,如同“和尚打伞”,毫无顾忌。更有甚者,“古寺拆为修寨木,荒坟开作甃城砖”(甃音zhòu,用砖砌造)。拆毁寺庙、挖掘荒坟,这在平日里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之事,然而此时却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发生。战争的残酷破坏,由此可见一斑。参照《秦妇吟》中“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的诗句,这种感受便更加真切。诗人通过搜刮财宝、滥杀平民、拆毁古寺、挖掘荒坟等一系列事件,生动地描绘出一片破败不堪的社会景象,同时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乱军暴行的切齿痛恨。现实无比残酷,诸多问题摆在眼前,诗人却深感无能为力。他坦诚地承认了这一点:“郡侯逐出浑闲事,正值銮舆幸蜀年。”这看似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其中饱含着九分的悲痛与一分的自嘲。如此局面下,一方的“诸侯”刺史竟毫无办法。他不仅自身难保,还被“刀剑在腰边”的乱军轻易驱逐,仿佛这根本不算什么大事。不仅郡守如此,就连皇帝也自身难保,被黄巢、尚让等人赶出长安,所谓的“銮舆幸蜀”,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罢了。诗末潜藏着这样的台词:如今皇帝流亡在外,郡守被驱逐,天下大乱,国家动荡不安。你我空有一腔忧国忧民的热忱,却无力改变这乱世局面,只能将这段惨痛的历史记录下来,留给后人去评判吧。

4. 作品点评

这无疑是一篇以口语俗调来咏唱时事的优秀作品。诗中毫不留情地对战乱时期军人的肆意妄为进行了严厉批判,同时对唐王朝的昏庸无能予以尖刻的嘲讽。诗里把乱军的种种暴行一一罗列呈现,生动地勾勒出一个令人胆寒的恐怖世界。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前六句着重暴露乱军恶行,确实很有力度。不过,要是没有后两句那种感慨世事无常、看似不了了之的表述来进行弥补,整首诗就容易显得过于剑拔弩张,缺乏一种余韵和深沉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经世乱,不知此诗之切。虽粗厉,亦可取。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二

# 此更鄙俚。末句纪年,章法好。通篇太率直,不足取。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下

# 此种殆不成诗,无用掊摘。冯氏乃亦取之,偏祖唐人至此,不可以口舌争矣。又云:但取其切,则无语不可入诗矣。无名氏(甲):僖宗因黄巢之乱幸蜀。此诗特因池州一郡而言,结出大旨。关系朝廷,真妙笔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小隐》

下一篇: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