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花啼露莫留春":一片片带着寒露的落花,悲啼着未能留住春天,
# 莫:不能。
"尖发谁非怨别人":一个柔发潇洒的年轻人,谁能够不怨恨别离?
# 尖发:可能指纤细的柔发。
"若但掩关劳独梦":但是如果只是关在房里一个人苦苦地做着幻梦,
# 掩关:掩门。
"宝钗何日不生尘":那么即便是光闪闪的宝钗又怎能不满身尘灰?
# 宝钗:嵌有金玉珠宝的两股分开的笄。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残花》是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并非单纯描绘残花之态,而是借残花起兴,抒发诗人自身的伤感与无奈之情,以残花的衰败暗示自己身世的坎坷与无奈,将对残花的怜惜之情与自身的情感紧密相连,委婉含蓄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的开篇“残花啼露莫留春”,描绘暮春时节,残花带着露水,好似悲啼着挽留即将逝去的春天。这一暮春残花之景,不仅点明了时令,更营造出凄清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之景,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反问:“尖发谁非怨别人”一句中,“谁非”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在万花凋零的暮春,青年人面对时光的流逝,内心满是伤时恨别的幽怨。反问的使用,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普遍性,表明面对春光不再,每个人都会心生怅惘,诗人自身也不例外,使情感的表达更具感染力。托物言志:“宝钗”原本光彩照人,可若长久被闲置暗室,便会布满灰尘失去光泽。诗人借此自比,即便自己胸怀凌云壮志,却因现实阻碍,如同宝钗被弃置,才华难以施展,岁月流逝中渐渐被埋没。通过这一意象,生动地表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渴望有所作为的急切心情,达到了托物言志的效果。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残花啼露莫留春”,暮春时分,残花带着露水,仿佛在悲啼,极力挽留即将消逝的春天。这一景象瞬间点明了时令,营造出一片大好春光悄然离去的凄清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伤基调。紧接着“尖发谁非怨别人”,在这万花凋零之际,青年人内心满是伤时恨别的幽怨。青春年少,本应朝气蓬勃,却在暮春的衰败中,深切感受到时光如流水,一去不返,失落感油然而生。“谁非”二字,强化了这种情感的普遍性,表明面对春光流逝,人人都会心生怅惘,诗人自己自然也难以例外。后两句“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将情感进一步深化。诗人在感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后,陷入对自身境遇的沉思。即便他胸怀凌云壮志,却因种种现实阻碍,如同被困于樊笼,无法展翅高飞,只能独自在幽闭的世界里空自幻想。这里,“掩关劳独梦”并非指责诗人自我封闭,而是无奈于时势不给机会,使其空有理想却难以实现。以“宝钗”自比,曾经光彩照人的宝钗,若长久被闲置暗室,也会渐渐布满灰尘,失去光泽,恰似诗人的才华被岁月掩埋。这不仅深刻体现出李商隐因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更流露出他渴望打破困境、一展宏图的急切心情。
# 此深一层意。言若掩关独处,纵使未残,不啻已残也。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
# 举世谁非怨别,岂徒残花不能留春!若但掩关独梦,空劳怨恨,亦何为哉!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惜别之词也。言春不可留,花啼何益!人间怨别,谁非此情?从此空闺独梦,自当钗钏生尘。《诗》所谓“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即此。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上一篇:唐·张循之《送王汶宰江阴》
下一篇:唐·司空图《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