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拖六幅湘江水":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着六幅湘江秀水,
# 湘江水:喻裙之色泽。,六幅:极言其长。,裙拖:裙子拖着。
"鬓耸巫山一段云":高耸的发髻如同轻挽着一段巫山烟云。
# 鬓耸巫山一段云:一作“髻挽巫山一段云”。此联作错综对法。一段云:《才调集》作“一片云”,《全唐诗话》作“一朵云”、《唐诗纪事》作“十朵云”
"风格只应天上有":她那绰约的风姿只应该在天上出现,
# 风格:风采仪态。一作貌态。
"歌声岂合世间闻":她那动听的歌声又岂会在人间听闻。
"胸前瑞雪灯斜照":她胸前雪肌在华灯斜照下尤显风韵,
# 瑞雪:喻指雪白的肌肤。
"眼底桃花酒半醺":她眼中神采在酒意半醺时更觉妩媚。
# 桃花:指“酒半醺”的歌妓面如桃花。
"不是相如怜赋客":想当初若不是爱慕相如文赋之才,
# 赋客:作者自指。,怜:爱。,相如:司马相如,西汉成都人,著名文学家。此处借指郑相。
"争教容易见文君":又怎会那么容易让他见识到文君风采。
# 文君:即卓文君。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千古流传的风流佳话,故诗人又借以戏谑郑相歌姬二人。,争:一作肯,这里作“怎”用,怎么。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宴饮赠答律诗。介绍了诗人与郑相及歌姬一同小饮的场景,描绘了歌姬飘逸的风姿、动听的歌声和醉后的神韵,体现了对歌姬美貌与才情的赞赏,营造出宴饮时轻松雅致的氛围,表达了对歌姬的欣赏及其中暗含的知音相惜之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从气质与歌声两方面夸张其“非尘世所有”:将歌姬的风度格调比作“天上”才有的仙姿,歌声美妙到不该在“世间”听闻,彻底超越凡俗标准,赋予其神性色彩。用典:“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化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司马相如以《凤求凰》打动卓文君,二人成就一段佳话。此处将“郑相”比作赏识才士的司马相如,将歌姬比作卓文君,既暗赞歌姬如卓文君般风华绝代,又巧妙恭维郑相:若不是您如相如般体恤“赋客”(诗人自指),我怎有机会得见这般绝色歌姬?用典既规避了直白夸赞的俗套,又在戏谑中传递出对主人的谢意与敬意。比喻:“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以“六幅湘江水”比喻歌姬所着长裙。古代六幅裙是华贵的服饰(幅数越多,面料越宽,象征身份或华美),诗人将裙摆的飘逸舒展比作湘江的悠悠流水,既写出裙幅的宽大柔美,又以“湘江”的清澈、绵长,暗喻歌姬身姿的轻盈灵动,视觉上兼具动态与色彩感(湘江水的碧绿或粼粼波光)。以“巫山一段云”比喻歌姬高耸的发髻。巫山云雾向来以轻盈、缥缈、姿态万千著称,用“巫山云”形容鬓发,既写出发髻的蓬松高耸之态,又暗含“巫山神女”的联想(巫山神女是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神),赋予歌姬几分仙气与魅惑,呼应后文“风格只应天上有”。
3. 分段赏析
首联“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首句以“六幅湘江水”借喻歌姬裙裾的柔滑与绵长,既暗含湘地水波的轻盈质感,又通过“拖”字展现裙摆的动态美感。次句“巫山一段云”双关其意:既形容歌姬发髻高耸如云,又化用巫山神女典故,暗示其风姿绰约、恍若仙子。两句通过自然意象的铺陈,为全诗奠定艳丽基调,且“戏赠”之题为此类直白描写提供了合理性。颔联“风格只应天上有,歌声岂合世间闻。”此联以夸张手法凸显歌姬的超凡脱俗。“风格”与“歌声”被置于“天上”与“世间”的对比中,既赞其气质清雅不凡,又言其技艺卓绝绝伦。这种夸张并非浮夸,而是通过极致化的语言强化艺术感染力,符合唐代宴饮诗对歌妓的常见褒扬模式。颈联“胸前瑞雪灯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此联转入近距离的感官描写。“瑞雪”喻指歌姬肌肤之白皙,在灯影斜照下更显莹润;“桃花”则暗指其面颊绯红,与“酒半醺”的微醺状态呼应,既写实又含情。灯光与酒意的交织,既烘托出宴饮氛围,也隐晦传递出诗人对歌姬的倾慕目光。尾联“不是相如怜赋客,争教容易见文君。”尾联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以反问收束全诗。表面上,诗人自谦因诗才得遇歌姬;实则暗含对自身才华的自诩,以及与歌姬间心照不宣的情愫。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典故,暗示了诗人对歌姬的兴趣,而“争教”一词的戏谑语气,契合“戏赠”主题,既含蓄又直白。
# 起二语绝耸,五句俚气。
明陆时雍《唐诗镜》
# 起用板对,承反流走,艳诗中纵横之笔。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杜公(悰)镇荆渚日,夜宴,出歌姬送酒,李群玉校书于烛下飞笔献杜诗曰:“裙拖六幅潇湘水……”。
五代十国何光远《鉴诫录》
# 东坡在两湖,戏琴(操妓)曰:“我作长老,尔试来问。”琴云:“何谓湖中景?”东坡答云:“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琴又云:“何谓景中人?”东坡云:“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段云。”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 一、二,十四字斗然出手,将姬全身毕画。不知者乃言恐落俗艳,殊不晓此正是题中“出”字(按此诗一题《同郑相公出歌姬小饮戏赠》)异样出跳神理。盖帘笼开处,照眼荡心,十四字直是一片精魂。此时不唯不假安排,亦复再难按抑,于是不觉不知一直竞吐出来。若少参第二念,已决不道也。三四犹自深谢其出,言今日实是意外,亦不暇计蹈却“锦城丝管”旧句也(首四句下)。此五六徐写小饮,即淳于“罗襦襟解,微闻香泽”时也。七八仍谢“出”字,而戏赠意自见(末四句下)。金雍补注:“六幅湘江”、“巫山一段”,对仗颠倒,妙绝!正极状一时手足麻迷,神魂飞越意思。一整齐,便丑杀(首四句下)。若不分解,中四句如何读(末四句下)?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李文山性旷逸,才健迈,赴举一上而止,唯以吟咏自适。其《授校书郎制词》云:“放怀丘壑,吟咏性情;孤云无心,浮磬有韵”云云,可以想见其高致。乃读其《同郑相并歌姬小饮》、《醉后赠冯姬》二诗,又何其情韵缠绵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上一篇:唐·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
下一篇:唐·贺知章《送人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