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朝代:唐作者:薛涛浏览量:1
qīng
yīn
yuǎn
fēng
chuī
shù
shēng
shēng
xiāng
jiē
zài
zhī

译文

经过露水的洗涤,蝉鸣叫的声音也清澈嘹远,鸣叫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整齐划一。此蝉声伏,彼蝉声起,蝉鸣声声相接,但蝉却各自站在各自的枝头,身异音齐。

逐句剖析

"露涤清音远":经过露水的洗涤,蝉鸣叫的声音也清澈嘹远,

# 清:清澈。,涤:洗。

"风吹数叶齐":鸣叫声和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整齐划一。

# 数:一作故。

"声声似相接":此蝉声伏,彼蝉声起,蝉鸣声声相接,

# 似:像,仿佛。

"各在一枝栖":但蝉却各自站在各自的枝头,身异音齐。

# 栖:停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蝉》是中唐诗人薛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上半部分,着力刻画蝉发声的特点,一是声音传得“远”,二是风吹时与树叶摆动相应和,给人以“齐”的感受,蝉声清脆且嘹亮。下半部分,则描绘数只蝉鸣接连不断,在前文所写“远”与“齐”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蝉鸣持续之久。从这些描写中,足见薛涛描绘蝉鸣运用了多维度的手法。写蝉独鸣时的嘹亮,意在凸显蝉自身的高洁品性;而群蝉虽身处不同树枝,却发出整齐划一的声音,借此表达了诗人自身所处的舆论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和十年(815年)之后,彼时薛涛创作了多篇用以纪念李程的诗作。然而,这些诗篇皆被白居易与元稹截获,二人还依据这些诗写了诸多讽刺薛涛的作品。面对如此情形,薛涛不胜其烦,遂借这首诗中“各在一枝栖”,来暗喻白居易和元稹在不同地方所寄来的讽刺诗作,又以“声声似相接”形容这些讽刺诗频繁出现的程度,如同几只蝉持续不断的鸣叫,实在让人心烦意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蝉在露水洗涤下声音传得悠远,风吹过时旧叶整齐作响,蝉鸣声此起彼伏似相互呼应,且各自栖息在一枝上的情景,表达了对蝉独特形象与鸣声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拟人:“露涤清音远”一句中,“涤”字将露水拟人化,仿佛露水像人一样有洗涤的动作,赋予了露水生命力,生动地表现出露水对蝉声的净化作用,好像露水精心洗涤过蝉声,才让蝉声更加清亮悠远。以动衬静​:前两句中,“露涤清音远”描绘了露水使蝉声更加清亮,传播悠远,这是动态的描写;“风吹数(一作故)叶齐”写秋风使树叶整齐摆动,也是动态描写。而整体上,这些动态的描写是为了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蝉声虽远,但在静谧的环境中更显清晰,风吹叶动的声音也融入到这一片清幽之中,反而衬托出环境的安静,以动写静,使静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虞世南在“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中,从蝉的外形、饮食及发声习性展开描写;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则是从客观自然现象致使蝉欲飞不能的行为状态着笔。相较之下,薛涛此诗独辟蹊径,仅紧扣蝉所发之声这一习性进行刻画。整首诗以蝉声贯穿始终,结构紧凑且描写细腻。上半句,描绘蝉声经露水洗涤,愈发清脆嘹亮,且因其声纯净,方能传至远方,这与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的观点有所差异。此处运用形象的拟人手法,使该句描写极为生动传神。倘若说骆宾王借“露重”与“风多”抒发自身处境险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薛涛诗中的“露涤”,更强调客观自然对自身高洁品质的映衬,蕴含“出淤泥而不染”之意。若将上半句视为对独蝉高亢清纯鸣叫声传播距离“远”的描写,那么下半句在赞美蝉高超发声技艺的同时,凸显了多只蝉配合时的和谐音响效果,从质与量两方面整合了蝉鸣的音色。“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在声响效果上,若上半句展现蝉鸣传递之“远”,下半句体现蝉鸣的和谐之“齐”,则从纵向角度,描绘数只蝉鸣的持续“接力”。正因蝉鸣具备上述特点,数蝉轮番鸣叫与单只蝉持续鸣叫效果相似。由此可见,薛涛对蝉鸣的描写是多维立体的。这种多维描写,既展现了独蝉鸣叫的嘹亮,又营造出多蝉共鸣的热闹氛围。跳出听觉描写范畴,呈现群蝉鸣叫时静止状态下的视觉画面,使各自孤独凄凉的景象与之前听觉营造的喧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内容有诗人主观生命的寄托象征,或拟人化后所显现的人文思想。以蝉表示高洁,皆是人生另一理想境界的寄托。

现代高雄师大教授、诗评家苏珊玉《古典诗歌研究汇刊·薛涛及其诗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益《山鹧鸪词》

下一篇:唐·杜甫《醉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