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斑竹枝":看到湘江两岸的斑竹,
# 斑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亦称“湘妃竹”“湘竹”。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舜南巡不返,葬于苍梧,舜妃娥皇、女英思帝不已,泪下沾竹,竹悉成斑。,湘江:在今湖南省境内。
"锦翅鹧鸪飞":又看到长着锦色羽毛的的鹧鸪,振翅而飞。
# 鹧鸪:鸟名,羽毛黑白相间,栖息于江南山间灌木丛中。古人以其鸣声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崔豹《古今注》:“南山有鸟,名鹧鸪。自呼其名,常向日而飞。”,锦翅:有花纹的翅膀。
"处处湘阴合":满怀的愁情,就像聚拢在湘江上空的阴云,
# 处处湘阴合:《文镜秘府论·地·六志》引《赠别诗》曰:“离情弦上急,别曲雁边嘶。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释曰:“……上见低云之郁,托愁气以合词。”湘云合,湘云弥漫。湘阴:湘江上的云。阴:一作云。
"郎从何处归":无奈而深情地问苍天,自己的丈夫从何处归来。
# 郎:指丈夫。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亦是一自然风格的诗。此诗以湘江斑竹为意象,以湘江斑竹为意象,“郎从何处归”写一位女子对自己情郎的思念和期盼。全篇以景语写情语,将历史传说与个人感怀熔铸为凄美绝唱,堪称宋诗中“以典写心”的典范。
2. 写作手法
用典:首句“湘江斑竹枝”,巧用湘妃泪竹的典故。传说上古时期,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追随舜帝南巡,舜帝死于苍梧,她们悲痛万分,投湘江而死,化为湘水之神,她们的眼泪洒在竹子上,竹子上便出现了斑点,这就是湘妃竹。作者在诗的起始处引用这一典故,以“湘江斑竹枝”这一具体意象引入,既让读者感受到湘江一带独特的文化氛围,又借湘妃对舜帝的深情眷恋与哀伤,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内心可能存在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愁等复杂情感,使诗歌在表达上更具含蓄美和文化韵味。烘托:诗中用“处处湘云合”来烘托环境的阴沉、压抑,暗示思妇内心的愁苦。同时,鹧鸪的飞鸣也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思妇的愁情。
3. 分段赏析
前二句诗皆运用了“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更是一语双关、兼采典故。昔年舜帝南巡驾崩,其二妃娥皇、女英泪洒湘江,血泪浸染青竹,斑斑泪痕永驻竹身,后世遂称此竹为“湘妃竹”,亦名“斑竹”。诗中女子凝望湘江两岸苍苍斑竹,那斑驳泪痕恰似天人遗落的相思笺,自然勾连起娥皇女英泣血追夫的凄美传说。这荡气回肠的千古绝恋,恰似一缕情丝,悄然牵动她深埋心底的相思愁绪。正当愁思如湘水涟漪层层漾开时,另一幕触目惊心的景象撞入眼帘——但见那身披锦绣华羽的鹧鸪,振翅掠过斑竹林梢,啼鸣声声似裂帛。这禽鸟本就生性成双成对,啼鸣声里更暗藏“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隐语,恰似游子思妇心头挥之不去的魔咒。古来羁旅孤客闻其声而断肠,深闺怨妇听其鸣而垂泪。如今这鹧鸪振翅飞鸣的凄厉之景,直如利刃剖开女子本就千疮百孔的心房,愁思如春潮决堤,霎时漫过心堤。诗至此处,笔锋忽转,自然接续“处处湘云合”的千古妙笔。但见浩渺湘江之上,阴云如墨低垂,将两岸青山绿水尽数笼罩在苍茫暮色之中。这层层叠叠的云霭,既是实写暮春时节的阴雨天气,更是以天象喻心境的绝妙隐喻。恰如《文镜秘府论》所载:“低云百种郁,垂露千行啼”,诗家惯以阴云蔽日暗喻愁肠百结。此处“湘云合”三字,既绘出天地氤氲的苍茫画卷,更将女子胸中郁结的愁云具象化,使无形之情思化作有形之云霭,在湘江烟波间流转升腾,恰似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万缕情丝,在暮色苍茫中愈结愈深。
4. 作品点评
此诗宛如一曲空灵的山间清音,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含蓄之美隐匿其间。诗人深谙比兴之妙,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使得全诗透着浓郁的民歌古韵。其抒情之法,摒弃直白宣泄,独倚气氛的渲染与烘托,如缥缈云雾,朦胧中勾勒出无尽情思,别具一番独特魅力。
# 望郎归切,意眩目迷,故为此言。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此与《湘妃怨》等题同意。首二点题起兴,言只见鹧鸪飞不见郎归也。三、四从己之望眼方迷不见郎归,由对面想到郎之不归,应亦为目迷之故,遂乃深怪“云合”,即曲为郎谅;是一头回望、一头转念神理。文心曲致,骚人哀怨之遗。
清杨逢春《唐诗偶评》
# 平调古意。
清乔亿《大历诗略》
# 有杳冥恍忽不可说之意。
清李慈铭《唐人万首绝句选批校》
# 斑竹血泪以自比,鹧鸪行不得以喻郎。比兴深远,语意缥缈,神品也。
唐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词亦竹枝之类。以有鹧鸪句,遂以命题。前二句,兴体也,后二句,赋体也。皆美人香草之寓言。沈休文诗“梦中不识路”,言梦去之无从。此云“处处湘云合”,言郎归之莫辨,相思无际,寄怀于水重云复之乡,乐府遗音也。
近代俞陛云《诗镜浅说续编》
# 不怨行人忘返,却愁湘云迷路,语最蕴藉。
近代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
下一篇:唐·薛涛《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