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不肯傍春光":梅花不愿依附春光,
# 傍:依附。
"自向深冬著艳阳":独自在深冬里绽放,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中。
# 著:附着、依傍。一作有。
"龙笛远吹胡地月":远处的龙笛吹奏着胡地的月色,
# 龙笛:笛名,以其声如水中龙吟,故名。
"燕钗初试汉宫妆":梅花如王昭君初试汉宫的燕钗,妆容美丽。
# 燕钗:燕地的美女,喻梅花。钗,妇女的首饰,应以代指女子。
"风虽强暴翻添思":虽然寒风强暴,却增添了梅花的情思,
# 翻:反而。
"雪欲侵凌更助香":大雪虽想侵凌,却更助梅花的香气。
"应笑暂时桃李树":梅花应该嘲笑那些短暂绽放的桃李树,
"盗天和气作年芳":它们只是窃取了天时,匆匆绽放以博取一年的芳华。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梅花》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现了梅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高洁坚强的品格。诗人借梅花的意象,表达了自己不愿依附权贵、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也通过对桃李的贬斥,批评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原则的人。
2. 写作手法
正面描写:“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直接描述了梅花在深冬独自绽放,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中。这体现了梅花的高洁与独立。比喻:“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借用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比喻梅花。王昭君戴燕钗、试汉宫妆,志愿远嫁胡人,象征着梅花在严冬中独自绽放,不屈不挠,高洁坚韧。对比:“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在严冬中独自绽放,高洁坚韧,而桃李则在春天短暂地绽放,只顾眼前利益。通过对比,突显了梅花的高尚品质和桃李的低劣品质。
3. 分段赏析
首联:“梅花不肯傍春光,自向深冬著艳阳。”描绘了梅花超凡脱俗的品格。梅花不随大流,不依附于温暖的春光,而是选择在寒冷的深冬绽放,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中。这表达了诗人不愿依附权贵,追求独立人格的精神。颔联:“龙笛远吹胡地月,燕钗初试汉宫妆。”借用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来比拟梅花。王昭君戴上燕形的金钗,初次试穿汉宫的妆束,志愿远嫁胡人,在胡地听着龙笛吹奏的乐曲,欣赏塞外的月亮。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梅花不肯依傍春光的高贵品格,正如王昭君不屈服于世俗,勇敢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颈联:“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赞美了梅花在风雪严寒中的坚韧不拔。凛冽的寒风虽然强暴,却给梅花增添了无限的情思;纷扬的大雪虽然试图侵凌,反而更助长了梅花的馥郁香气。这体现了梅花在逆境中的坚强与美丽。尾联:“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通过对比梅与桃李,进一步突显了梅花的高洁。梅花应当嘲笑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桃李树,它们盗取和煦的暖气,在春天短暂地绽放。诗人以梅与桃李的对比,象征了两种不同的人格:梅花代表刚直不阿、坚韧不拔的品质,而桃李则代表了追求短暂利益、随波逐流的劣性。整首诗赞美了高尚的情操,贬斥了奴颜婢膝的行为。
上一篇:唐·白居易《江亭夕望》
下一篇:唐·孙逖《淮阴夜宿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