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春零落暮春时":去年幕春的时节,牡丹花儿凋零了,
# 零落:飘零、凋零。,去春:去年春天。
"泪湿红笺怨别离":我的眼泪打湿那深红小笺,怨恨与牡丹离别。
# 红笺:指薛涛纸,是诗人创制的深红小笺。
"常恐便同巫峡散":常担心这样的离别,就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般一散不复聚,
# 巫峡散:典出于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中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幽会的故事。
"因何重有武陵期":为什么又会像那武陵人邂逅相逢。
# 武陵期:指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和传说中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辜。唐人多把武陵渔人和刘晨、阮肇遇仙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见王涣《惘怅诗》。
"传情每向馨香得":牡丹花散发芳香,传递着她的情意,
# 馨香:芳香。
"不语还应彼此知":虽然一句话不说,但彼此心灵相通。
"欲就栏边安枕席":只想在那花栏边安置下床榻,
# 欲就:一作见欲。
"夜深闲共说相思":以便在夜深人静时,与牡丹花互说相思。
中晚唐女冠诗人
薛涛(768?~832),唐代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幼随父入蜀,父卒后流寓蜀中,为乐妓。能诗,时称女校书。韦皋镇蜀时,召令侍酒赋诗。曾居成都浣花溪,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悠闲吟咏。其诗歌题材丰富,用语晓畅通俗,诗风雅正、含蓄,境界开阔明朗,兼具女性特质和男性风骨。明人辑有《薛涛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对牡丹深情的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与牡丹从别离的哀怨,到重逢的惊喜,再到相知相惜的情感历程,表达了诗人对牡丹深深的眷恋与相思之情。借与牡丹相关的情感变化,写出了诗人细腻的情思。
2. 写作手法
拟人:“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诗人把牡丹当作恋人,说能从牡丹的“馨香”中感受其传情,即便牡丹不说话,彼此也心灵相通,还想象深夜与牡丹共说相思,赋予牡丹情感和思想,生动展现了与牡丹的情感交流。用典:“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运用“巫峡散”(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中幽会,后离散的故事)和“武陵期”(化用《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典故)。诗人以“巫峡散”比喻与牡丹可能像楚襄王和巫山神女那样离散,表达别离的担忧;以“武陵期”象征与牡丹意外重逢,如同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般惊喜,借典故含蓄表达情感,丰富诗歌内涵。
3. 分段赏析
首联“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诗人别出心裁,虽面对眼前盛放的牡丹,却从去年暮春与牡丹的离别写起。在这别后重逢的特定情境中,凝聚着世间深厚的情意。“泪湿红笺”一句,仿佛将诗人自身融入其中,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深切的眷恋,令人动容。颔联“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诗人将牡丹比作情人,笔触细腻入微又生动传神。“巫峡散”承接上文别离之怨,借楚襄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离散的故事,为花人之恋增添了梦幻缥缈的色彩,传达出对离散的忧惧。而“武陵期”则化用武陵渔人及刘晨、阮肇的传说,象征着意外重逢,于失望中带来惊喜,用典巧妙,曲折地展现出情感的跌宕起伏。颈联“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既紧扣牡丹散发“馨香”且默默无言的特点,又与前文情感相呼应。牡丹以馨香传递情意,人以诚信彰显品格,花与人相互感应,即便无言也心意相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尾联“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将情感推向巅峰。诗人渴望在牡丹栏边安置枕席,如同与挚友促膝而卧,情谊深厚似山海。深夜倾诉相思,足见相思之浓烈、倾慕之深沉,想象新奇,情感表达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牡丹四首(其三)》中,诗人运用“情重更斟情”之法,反复思量花与人之间的情感,营造出情意缱绻的美妙意境,其构思新颖精巧,尽显独特艺术魅力。整首诗将牡丹拟人化,以向情人倾诉的口吻书写,新颖独特,亲切真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 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
上一篇:唐·杜审言《大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