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杜审言浏览量:1
líng
zhèn
jiǔ
zhōu
tōng
shì
huān
wàn
guó
tóng
zhuàng
zhōng
jīng
hǎi
shàng
xīn
zhuāng
xuàn
zhào
jiāng
dōng
méi
huā
luò
chù
cán
xuě
liǔ
kāi
shí
rèn
hǎo
fēng
guān
féng
dào
tài
tiān
cháng
jiǔ
shǔ
nián
fēng

译文

江阴太湖流域连通九州大地,举国男女共同欢庆佳节。击鼓鸣钟的声浪震动沿海,节日盛装映照得江东明亮。梅花飘落时恍若冬日残雪,柳叶舒展时正逢和煦春风。火德星君见证盛世清明,愿国运长久永保丰收。

逐句剖析

"毗陵震泽九州通":江阴太湖流域连通九州大地,

# 震泽:太湖的古称。,毗陵:代指诗人当时任职的江阴县,江阴县隶属于晋陵郡,毗陵为晋陵郡古名。

"士女欢娱万国同":举国男女共同欢庆佳节。

"伐鼓撞钟惊海上":击鼓鸣钟的声浪震动沿海,

# 伐鼓:击鼓。

"新妆袨服照江东":节日盛装映照得江东明亮。

# 袨服:华丽的礼服。

"梅花落处疑残雪":梅花飘落时恍若冬日残雪,

"柳叶开时任好风":柳叶舒展时正逢和煦春风。

"大德不官逢道泰":火德星君见证盛世清明,

# 不:集作云。,大:集作火。

"天长地久属年丰":愿国运长久永保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大酺》作为七言律诗,开篇即以雄浑笔调勾勒壮阔意境;颔联细腻描摹“士女欢娱”之盛况;颈联景语情语交融;尾联以颂祝之辞收束。全诗独辟蹊径,着力表现民间节庆欢腾景象,其热烈氛围堪比丰收庆典与传统佳节,生动传递出诗人与民同乐的赤忱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杜审言(645?~708),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咸亨进士,中宗时,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后官修文馆直学士。少时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杜审言的诗前期多抒写羁旅情怀,描绘山川景物,笔力雄健,能够寓湛深的艺术构思于严整格律之中;之后则多歌功颂德、应制献酬之作。其五言律诗格律严谨,首创四十韵长篇排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杜甫对其诗评价很高,称为“吾祖诗冠古”。代表作品有《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春日京中有怀》《登襄阳城》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前后,杜审言在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担任县丞、县尉这类地方小官时,创作了不少诗作。流传至今的以“大酺”为题的诗作就有两篇。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庆民俗诗。全诗以“大酺”(古代民间聚会饮酒庆贺的盛会)为背景,通过“士女欢娱”“伐鼓撞钟”“新妆袨服”等意象,生动铺陈了节日里万人空巷、鼓乐喧天的盛大场景;将民间欢宴与家国昌隆相融。全诗既展现了唐代节庆的鲜活风貌,又传递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赞颂,以及与民同乐、共庆丰年的真挚情感。

2. 写作手法

夸张:诗中“士女欢娱”的描写,以“欢娱”二字极言其乐,将民间喜庆气氛推向极致,使节日的欢腾跃然纸上。这种夸张手法既强化了场景感染力,又暗合诗人与民同乐之情。渲染:颔联通过铺陈欢庆场景,层层递进地渲染节日氛围。“士女欢娱”的细节描写,配合其他意象,共同构建出热烈欢快的整体意境。首尾呼应:开篇“恢宏辽阔”的意境与结尾“颂祝之辞”形成呼应,使全诗结构圆融。首联的壮阔为尾联的祈愿埋下伏笔,尾联的颂扬又回扣开篇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这首《大酺》诗层次分明,意境深远,生动展现了大唐盛世的恢宏气象与百姓欢庆的喜悦场景。首联“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起笔大气磅礴,“毗陵”“震泽”以古地名营造典雅意境,七个字连举三地并以“通”字勾连,展现出地域的广袤无垠,构建出恢宏辽阔的意境,为全诗奠定豪迈基调;“士女欢娱万国同”则将视角从地域转向百姓,描绘出男女老少共同欢庆的盛大场面,凸显出普天同庆的欢乐氛围。颔联“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具体而细致地刻画了庆祝活动的热烈场景,“伐鼓撞钟惊海上”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庆祝活动声势浩大,仿佛钟鼓声能震撼大海;“新妆袨服照江东”则从视觉角度入手,描绘出盛装打扮的男女光彩照人,照亮江东大地,渲染出庆祝场面的热闹非凡,诚如《石园诗话》所评,此联堪称诗中名句。颈联“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写景兼抒情,细腻地描绘出初春时节的独特景致。梅花飘落似残雪,青柳新发迎暖风,既展现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美好景象,又暗寓皇恩浩荡如春风化雨,滋润大地,带给百姓希望与温暖。尾联“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以赞颂和祈愿收束全诗,“火德云官逢道泰”,结合武周火德的背景,赞颂武则天顺应民意、天下太平的盛世之景,体现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地久属年丰”则承接上句意境,进一步为百姓祈福,期盼国家长治久安、年年五谷丰登。全诗以民情开篇,以民愿作结,首尾呼应,自然流畅,在展现盛世繁华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国家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期许。

4. 作品点评

杜审言的《大酺》诚如胡应麟所评“极高华雄整”。就其表现“大酺”这一主题而言,此诗形式极为精美恰当,内容与形式更是达到了高度统一。这首诗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气象博大,能给予读者高华雄整的美感体验。这种效果的呈现,固然与诗人造意取词、取象设色的技巧有关,但更为关键的,在于诗人自身的胸襟气度、艺术气质以及深厚的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谭云:痴痴钝钝,说得风雅,此真初唐人七言律本事。若应制中自有一等套语供给,假庄严者,非作者本色,不得吠声例服之。钟云:八句皆对。看他伐鼓撞钟,新妆袨服,火德云官,天长地久,作何打发支销。

明钟惺、谭元春合编《唐诗归》

# 只是平淡。“柳叶开时任好风”,景外独绝。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俱用大笔大墨,大起大落(首四句下)。全唐锯作虽多,未见出其右矣。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毛奇龄云:此七律正体也。八句皆对仗,每句前四字皆甓实,每五、六律腹必倍加研练,此三唐一法也。降此渐变矣。前四字甓实,三唐皆有之,即中晚后极尚孑薄,犹有刘禹锡“楚关蕲水”、白居易“银台金阙”类。若五、六研练,则通道至此一弛散,便佻佻矣。观崔颢《黄鹤楼》通首全不对,而五、六必对,此易晓耳。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前后金鼓鼎沸,中忽作笙箫雅奏,此法所谓“雄壮者半必细”也。少陵《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用此法。实字连用,虽觉滞重,然规模宏大,是风气初开时笔墨。

清屈复《唐诗成法》

# 三、四秾丽,五、六间以轻婉,乃不滞。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君马黄》

下一篇:唐·薛涛《牡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