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匈奴杀边将":九月里北边匈奴杀死汉军将领,
"汉军全没辽水上":皇家全军覆没在辽河边上。
# 全:覆没、被消灭。
"万里无人收白骨":离家万里无人收尸回送,
"家家城下招魂葬":家里都在城上招魂安葬。
#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妇人一生依仗的就是儿子和丈夫,
# 依倚:依赖、依靠。
"同居贫贱心亦舒":同在一起就是贫贱心里也满足。
# 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夫死战场子在腹":丈夫已战死,儿子还在腹中,
"妾身虽存如昼烛":我虽然活着实已同白日点的蜡烛。
#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以边塞征妇的悲剧命运为题材,通过白描手法勾勒战争的残酷与家庭的破碎,语言凝练而饱含血泪,既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广阔视野,也深化了对战争中个体苦难的人文关。
2.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首联“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如惊雷破空,直截了当地揭开征妇怨恨的根源。“全没”二字力透纸背,以战况的惨烈与伤亡的惨重,凸显事件的典型性,为征妇哀苦情感的迸发埋下伏笔。紧接着“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诗人以宏大视角描绘出“城下群哭图”,从群体到个体,层层深入,巧妙引入诗题“征妇怨”。“白骨”一词极具视觉冲击力,将战死将士抛尸荒野的惨状展现无遗,强化诗歌画面感;“家家”呼应“全没”,以哀哭场景的普遍性,将悲剧氛围渲染到极致,为后文征妇的哀伤做足铺垫。诗歌推进至颈联“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视角陡然转变。诗人并未急于抒发征妇的悲痛,而是宕开一笔,设想妇人能与丈夫、儿子相伴,即便生活贫贱也觉舒心的情景。这一铺垫使诗歌波澜起伏,平凡生活的美好愿景与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让向往破灭后的哀伤更显沉重。尾联“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聚焦于特定的悲剧家庭。丈夫战死沙场,腹中孩子尚在,征妇陷入欲死不能、求生艰难的绝境,其悲惨境遇在众多不幸家庭中尤为突出,再次强化事件的典型性。诗人以“昼烛”自喻,精妙绝伦。白昼烛光本就多余,借此展现征妇痛不欲生的情感;烛光的暗淡、摇曳,更是将其惨淡心境与动荡生计刻画得入木三分。此诗以“峭窄”为特点,“峭”体现在情感浓烈、直指现实,毫不掩饰,尽显锋芒。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歌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通过征妇哀哭这一微观视角,深刻揭露了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统治本质。诗中“夫死战场子在腹”的典型场景,将战争对个体命运的毁灭性打击浓缩为具象化的生存困境,犹如在历史长卷上截取了一个滴血的截面。这种以家庭悲剧映射时代创伤的创作手法,恰如刘熙载所言“峭窄”的艺术特质,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了对战争本质的哲学叩问。
# 说征妇者甚多,惨淡经营,定推文昌此首第一。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杨慎曰:依倚子、夫,得怨之正。吴山民曰:“夫死战场子在腹”,苦中苦语。陆时雍曰:“招魂葬”,语佳。周启琦曰:末二语悲甚。周珽曰:“全没”、“魂葬”,可怜!觅封战死,何如贫贱同居?故烛以照夜,昼无用之;妇人无倚,“昼烛”何异?声声怨恨,字字凄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顾云:王、张乐府,体发人情,极于纤细,无不至到,后人不及正在此,不及前人亦在此。
明邢昉《唐风定》
# 李华《吊古战场文》,篇中可云缩本。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张、王乐府并称,文昌情味较足,以运思清而措辞俊也。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