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北山树冥冥":山南山北树林茂密幽深,
# 冥冥:昏暗的样子。这里指树林茂密。
"猛虎白日绕林行":老虎在白天围绕树林而行。
# 林:一作村。,猛虎:喻指欺压残害人民的豪门贵族。
"向晚一身当道食":傍晚要来临时就在大路上捕食生灵,
# 晚:一作晓。,向:朝向,渐近。
"山中麋鹿尽无声":山中的糜鹿都不敢有半点动静。
# 山:一作此。
"年年养子在空谷":老虎每年都在深谷中繁衍后代,
# 谷:两山间的夹道。此处指老虎居住的山谷。,空:一作深。,子:指幼虎。
"雌雄上山不相逐":雌雄在山上团结一气。
# 不相逐:指团结一气。相逐,互相驱逐。,上:一作下。
"谷中近窟有山村":离谷里老虎洞窟近处有个山村,
# 村:一作林。,窟:洞窟,指老虎居住的洞穴。
"长向村家取黄犊":老虎经常到村民家猎取小黄牛。
# 黄犊:小黄牛。犊,牛的幼崽。,村家:一作林中。,长:通“常”,经常。
"五陵年少不敢射":善骑射的豪侠少年也不敢射杀,
# 五陵年少:泛指豪侠少年。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当时富豪权贵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后人在诗文中常用五陵代指富豪子弟居住的长安。
"空来林下看行迹":只是空对着林子下面老虎的行踪。
# 空:空对,形容面对老虎束手无策的样子。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体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诗歌以乐府体的形式,描绘了猛虎在村庄周边肆虐的场景。诗中先写猛虎白日绕村而行,傍晚当道捕食,展现出其凶残与张狂,借此隐喻当时社会上依仗权势、肆意横行的恶势力。接着描述猛虎危害延伸至山村,体现恶势力对普通百姓的压迫,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最后写“射虎”之人只敢在林下看行迹,不敢真正采取行动,讽刺了当时朝廷的姑息养奸。整首诗通过这些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恶势力的批判以及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猛虎本出入深邃幽暗的山林,而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绕村寻衅,比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两句发端立意,统领全篇。
3. 分段赏析
“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村行。”诗篇开篇,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的画面展开叙述。南山北山的树木郁郁葱葱,营造出一种幽深昏暗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猛虎竟在白日堂而皇之地绕着村庄行走。此处对猛虎活动场景的描写,具有深刻的双关寓意。从字面看,生动地勾勒出猛虎的张狂行为;从象征意义层面剖析,它暗示着那些恶势力凭借着自身的权势,在光天化日之下肆意妄为,毫无顾忌。这种将现实中不可一世的恶势力与山林中肆虐的猛虎相类比的写法,为全诗定下了批判的基调,成为统摄整首诗的核心意象。“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对猛虎的凶狠残暴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傍晚时分,当大多数人趋于平静之时,猛虎却独自在道路中央寻觅食物,其周围的山林中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寂静,山中的麋鹿因恐惧而不敢发出丝毫声响。“当道食”这一细节,不仅凸显出猛虎的胆大妄为,更像是对当时社会中诸多类似不良现象的有力影射。诸如权贵阶层利用特权进行不合理的掠夺,使得普通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不敢反抗。而“麋鹿尽无声”则形象地反映出在恶势力的高压统治下,善良的百姓只能默默忍受苦难,毫无反抗之力,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压抑。“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上下不相逐。”引入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猛虎繁衍行为的描述,进一步揭示了恶势力的顽强生命力及其复杂的势力体系。猛虎每年都在深谷中养育幼崽,在其势力范围内,雌雄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了一种紧密且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象征着当时社会中势力相互勾结、盘根错节的现实情况。皇亲国戚、豪门大族等恶势力集团,依靠封建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他们官官相护、上下勾结,如同猛虎家族一般在各个角落为害一方,使得普通百姓深受其苦,难以摆脱其控制。“谷中近窟有山村,长向村家取黄犊。”诗的这一部分将描写焦点对准了靠近猛虎巢穴的山村。黄牛作为农家重要的生产资料,本是农民生活的依靠,然而“老虎长向村家取黄犊”,使得村民的生活陷入困境。这实际上是在揭示恶势力对百姓的疯狂剥削与压榨。那些如恶虎般的人物,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断地从百姓那里搜刮财富,这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行径,使得民不聊生。这种描写生动而深刻地展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使读者对恶势力的危害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在诗的结尾,出现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场景。“五陵年少”本应是勇敢无畏、敢于挑战邪恶的角色,但面对恶行累累的猛虎,他们却只是远远观望,不敢有丝毫行动。这深刻地讽刺了当时朝廷的软弱与无能。在恶势力面前,朝廷选择了姑息养奸,表面上做出一些虚张声势的姿态,实际上却毫无作为。这种“空来看行迹”的行为,生动地刻画了朝廷及部分权贵的丑恶嘴脸,进一步强化了诗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力度,使整首诗在结尾处达到了一种对黑暗社会现象的有力揭露与谴责的高潮。
4. 作品点评
诗人内心怀着诸多愤懑与愁思,却因种种缘由无法直白地抒发出来,于是便采用委婉含蓄、细腻隐晦的表达方式,将内心的情感悄然融入诗中。那萦绕心头的忧国忧民之情,并未直接袒露,却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整首诗篇看似句句都在刻画猛虎,可细细品味,每一处描写其实都暗指着人间世事。诗中所展现的猛虎形象,从其习性到行为,皆与真实的猛虎特征严丝合缝,毫无突兀之感。而透过这些对猛虎的精妙描绘,所影射的世事也能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其指向。这份情思寄托得深远而深沉,诗人虽未明确道出心中的真正意图,然而那无尽的感慨却如潺潺溪流,透过诗中的每一行文字,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深感受到那份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沉情感和无尽忧思。
# 太滥漫,疑非白诗,然声情却似。
宋严羽《李太白诗集》
# 《猛虎行》,可以勖立节之士矣。
宋杨遂《李太白故宅记》
# 是诗当天宝十五载之春,太白与张旭相遇于溧阳,而太白又将遨游东越,与旭宴别而作也。……至萧氏訾此诗非太白之作,以为用事无伦理,徒尔肆为狂诞之间;首尾不相照,脉络不相贯,语意斐率,悲欢失据:必是他人诗窜入集中者……今细阅之,所谓“无伦理”、“肆狂诞”者,必是“楚汉翻覆”、“刘项存亡”等字,疑其有高视禄山之意,而不知正是伤时之不能收揽英雄,遂使竖子得以猖狂耳。何为以数字之辞,而害一章之意耶?至其悲也以时遇之艰,其欢也以得朋之庆,两意本不相碍。首尾一贯,脉络分明,浩气神行,浑然无迹,乃七古之佳者。有识之士,自能别之。不知萧氏何以云云耶?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
上一篇:唐·白居易《醉后戏题》
下一篇:唐·王昌龄《送崔参军往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