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yuǎn

朝代:唐作者:张籍浏览量:1
tái
nán
shān
shān
biān
yǐn
jiǔ
bié
xíng
rén
zuì
hòu
dēng
chē
shàng
huí
zūn
xiàng
tóng
qīng
tiān
màn
màn
cháng
yuǎn
yóu
jiā
ān
zhù
yuàn
jūn
dào
chù
míng
zhī
jūn
cóng

译文

戏马台的南面群山聚集,山边摆酒唱起离别之歌。远行的人喝醉后起身登上车子,还在宴席上回过头来把酒杯递给僮仆。苍茫青天连着漫漫长途,你远行在外没有家,又怎么能安定地居住呢?希望你每到一处都自己题下名字,以后也好知道你从这里出发后去过哪些地方。

逐句剖析

"戏马台南山簇簇":戏马台的南面群山聚集,

# 簇簇:一丛丛;一堆堆。丛列成行貌。,戏马台: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于城南里许的南山上,构筑崇台,以观戏马,故名戏马台。

"山边饮酒歌别曲":山边摆酒唱起离别之歌。

# 别曲:离别之曲。

"行人醉后起登车":远行的人喝醉后起身登上车子,

"席上回尊向僮仆":还在宴席上回过头来把酒杯递给僮仆。

# 尊:酒樽。

"青天漫漫覆长路":苍茫青天连着漫漫长途,

# 覆:一作复。

"远游无家安得住":你远行在外没有家,又怎么能安定地居住呢?

# 安:哪里。

"愿君到处自题名":希望你每到一处都自己题下名字,

"他日知君从此去":以后也好知道你从这里出发后去过哪些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远曲》是中唐诗人张籍创作的七言古诗。此诗前半部分描写戏马台畔的送别场景,后半部分转入抒情,通过悬想未来题名追忆的场景,深化了离别之痛与友情之挚。全诗以叙事铺陈与抒情延展相结构,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长,收录于《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题材诗。通过戏马台送别场景的铺陈与未来追忆的悬想,展现了中唐文人离别时的深沉情思。全诗以历史胜迹开篇,借“戏马台”承载的楚汉风云与刘裕宴饮的盛景,暗喻人生聚散无常的永恒怅惘。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以历史名胜“戏马台”为背景,诗人借这一景象,将个人离别之愁升华为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叹。对面落笔:“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诗人采用“对面落笔”手法,不直写自身酩酊,却通过僮仆受酒的异常举动,表达主人借酒浇愁的浓烈离绪。以乐景衬哀情:“青天漫漫复长路”以浩瀚天宇与无尽道路的壮阔景象,反衬友人“远游无家”的漂泊无依。

3. 分段赏析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以历史胜迹开篇,戏马台,在今江苏铜山区,相传即是项羽掠马台。南朝刘裕曾在此大宴群僚,饮酒赋诗,由是著名,遂成胜迹。借项羽掠马台、刘裕宴群僚的典故让送别场景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让人联想到未来的离别。戏马台作为楚汉风云的见证,赋予送别场景苍茫古意,看似语意平平,内中却含深意。而“南朝刘裕曾在此大宴群僚”更凸显聚散无常的悲慨。“戏马台”三字并非信手拈来、率尔下笔。诗人择取“山边饮酒”的送别场景,表面写宴饮之乐,其实古迹旁送别更为惆怅,诗歌借名胜给送别增添了一层感伤色彩。“行人醉后起登车,席上回尊向僮仆”以反常细节折射深情。行人既醉,则设宴送别的主人自然不会清醒。主仆身份的倒置——主人醉后向僮仆劝酒,看似不合礼法,却暗含醉态可掬的离别情态。诗人采用“对面落笔”手法,不直写自身酩酊,却通过僮仆受酒的异常举动,侧面烘托主人借酒浇愁的浓烈离绪。诗人以反常举止,写出正常心绪,角度新颖,写形得神。此写法与王维“孤客亲僮仆”异曲同工,皆以反常见真意。“青天漫漫复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转入抒情,诗人慨叹友人只身飘零、行踪难止,无复室家温馨,只有羁旅困顿,以室家反衬行役,其苦愈明。“青天漫漫”以视觉的辽阔反衬心理的逼仄,“复”字既状天穹低垂之景,复指羁旅困顿之境,双重意蕴下,友人“无家”的飘零感愈发沉重。诗人摒弃传统送别诗的即时场景,转写别后征程,离愁直抵人心。“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匠心独运,颠覆传统送别范式。题名,唐人习俗,行旅之中,每有所感,无论野寺村店、断壁颓垣,即时赋诗题名。一般送别诗,经常以景作结,止于伫立凝目,远送行人。诗人悬想友人远游时题名追忆的场景,将送别之痛转化为跨越时空的追寻。此构思既突破李白“孤帆远影”看着友人渐行渐远的场景,亦不同于岑参“雪上空留”的物象留白,以“题名”这一唐人风习为纽带,将当下别情与未来追思勾连,离愁别恨,顿时倍加浓郁。

4. 作品点评

全篇刻意规避陈套,独辟蹊径而自铸新词,足证其构思深邃而语言凝练。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点此作时曾言:“从前送远诗,此意未曾写到。”此评点出了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从前送远诗,此意未曾写到。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刘云:能几许得恁沉着婉转数语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情在辞外,恻然动人。

《批选唐诗》

# “席上回尊劝僮仆”,此语绝得景趣。

明陆时雍《唐诗镜》

# 钟云:奇语真景(“青天漫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司业乐府皆泛然之辞,惟此疑本实事,不然天下皆可别,何独戏马台南耶?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王世贞曰:一结深稳。周斑曰:首举所别之地以纪事。远游举目无亲,所籍惟有僮仆,所以回尊相劝也。路长,居无定所,欲寄莫知踪迹,所以到处题名也。括尽送远情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送远行者多矣,此独劝僮仆,劝题名;虽是无聊之思,岂非深情古道?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吴昌棋曰:有馀味,亦即从古诗脱出。劝僮仆,亦是深于惜别之意。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此题是乐府,文昌赋此诗,或当时曾于此送别,故即以此入诗。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结语开后人传奇多少关目。

《唐诗笺要》

# 妙语深情,得未曾有(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深情古道、说得偏觉沉着。

《历代诗法》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清平乐·西园春早》

下一篇:唐·白居易《引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