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é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1
mǎi
féi
shí
fán
gēng
záo
liáng
tián
shǎo
chú
lán
jiāo
xiāng
tīng
zhě
shǐ
使
gōng
zhǐ
cuò
shuí
yán
sān
suì
tóng
hái
néng
fēn
shàn
è
qiú
yóu
kǒng
wèi
kuàng
xìng
wán
méng
qín
xiū
xué
yǒu
zhāo
shí
zàn
kuī
yōu
yǔn
huò
ruò
shǐ
使
liù
jīng
xián
suǒ
tuō

译文

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够肥沃厚实,土地是否能够繁茂丰收取决于耕种劳作的程度。即使是肥沃的田地,如果缺少锄草、管理等劳作,种出的兰花即使枯萎了,它散发的香气也会很淡薄。不要因为听的人可能会迷惑,就故意把五音中的宫音和徵音等音调弹错。谁说只有三岁的孩童,才难以分辨善恶呢。每天都勤奋不懈地追求知识的增长和进步,即便如此,还是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够广博深厚。更何况我生性愚钝、蒙昧,如果再不勤奋地进行学习和修养。学习就如同每天早晚的饮食一样,一旦暂时有所亏欠,就会担心自己精神状态上有所失落。如果没有《六经》这样的经典著作作为指引,那么贤能的人和愚笨的人又能把自己的道德、学问等寄托在哪里呢?

逐句剖析

"买地不肥实":购买的土地如果不够肥沃厚实,

# 肥实:肥沃。

"其繁系耕凿":土地是否能够繁茂丰收取决于耕种劳作的程度。

# 耕凿:泛指耕种,务农。,系:关涉,关系。在这里可以引申为由于,因为。,繁:繁茂。

"良田少锄理":即使是肥沃的田地,如果缺少锄草、管理等劳作,

# 锄理:犹锄治。

"兰焦香亦薄":种出的兰花即使枯萎了,它散发的香气也会很淡薄。

# 兰:兰草,即“泽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勿以听者迷":不要因为听的人可能会迷惑,

# 勿以:不要因为。

"故使宫徵错":就故意把五音中的宫音和徵音等音调弹错。

# 宫徵:我国古代音阶共五级:宫、商、角、徵、羽,这里宫徵泛指五音。,故:所以。

"谁言三岁童":谁说只有三岁的孩童,

"还能分善恶":才难以分辨善恶呢。

"孜孜日求益":每天都勤奋不懈地追求知识的增长和进步,

# 日:每天。,孜孜:勤勉;不懈怠。

"犹恐业未博":即便如此,还是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够广博深厚。

# 业:学业,知识。,犹:尚且。

"况我性顽蒙":更何况我生性愚钝、蒙昧,

"复不勤修学":如果再不勤奋地进行学习和修养。

"有如朝暮食":学习就如同每天早晚的饮食一样,

# 暮:晚上。,朝:早晨。

"暂亏忧陨获":一旦暂时有所亏欠,就会担心自己精神状态上有所失落。

# 陨获:处境困苦。,亏:缺。

"若使无六经":如果没有《六经》这样的经典著作作为指引,

#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乐》。,若使:假使,如果使。

"贤愚何所托":那么贤能的人和愚笨的人又能把自己的道德、学问等寄托在哪里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唐代诗人王建的《励学》独辟蹊径,以“土地肥瘦”为喻,构建起深入浅出的劝学体系。诗中强调,无论天资禀赋如何,勤勉向学皆是成才的必经之路。诗人敏锐洞察到人性弱点,谆谆告诫世人:切不可因浅尝辄止的学识而自鸣得意,更不能因外界褒奖便迷失方向。在他笔下,求学之道应如每日饮食般不可或缺,需持之以恒、笃行不辍。“买地不肥实”四句与“有如朝暮食”二联,以质朴而深刻的语言,将治学真谛凝练成穿越时空的箴言,既有泥土般的厚重质感,又饱含对求学者的殷切期许,展现出以喻说理、循循善诱的独特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诗人以土地耕种为喻,指出即使买到的土地不够肥沃,只要辛勤耕种,也能有所收获;而肥沃的良田如果缺少锄草管理,种出的兰花即使开花,香气也会淡薄。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后天努力和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就像土地需要精耕细作一样,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才能获得知识和成长。“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这两句从听音乐的角度进一步阐述道理。不要因为听众的迷惑,就故意弹错音调,就如同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或自身的懈怠而忽视学习。同时,诗人借用三岁孩童能否分辨善恶的话题,说明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难以具备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强调了学习对于培养品德和判断力的重要性。“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诗人在此表明自己要勤奋努力,每日追求知识的增长,还担心自己的学业不够广博。并且以自身为例,说自己生性愚笨蒙昧,如果再不勤奋学习,就更难以有所成就。这是一种自我鞭策,同时也鼓励他人要不断进取,勤奋学习,不要满足于现状。“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获。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诗人将学习比作每天早晚的饮食,片刻缺失就会感到忧虑不安,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饮食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样,学习是滋养精神和灵魂的食粮。最后一句指出,如果没有六经等经典著作作为学习的依据和指导,那么人们就无法辨别贤愚,强调了经典学习在塑造人格和分辨是非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人们精神寄托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龙昌寺荷池》

下一篇:唐·白居易《秋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