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碧新秋水":一片清冷碧绿的是刚入秋的池水,
"残红半破莲":残留着的红色是那半残破败的莲花。
"从来寥落意":我向来都怀有寂寥落寞的心情,
# 寥落:寂寞冷落。
"不似此池边":但都不像在这龙昌寺荷池边所感受到的这般强烈。
# 不似:不如,比不过。意为此时比任何时候都感寂寞冷落。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为题材的诗。全诗以寺庙荷池的秋日残荷为背景,描绘了秋季龙昌寺荷池的景色。前两句“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通过“冷碧”“残红”等冷色调意象,勾勒出秋荷衰败的萧瑟之景;后两句“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寂寥与对人生飘零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描绘了荷池秋水和残败的荷花,“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则借这荷池中的残荷、枯荷,抒发寥落之意,物与情相互交融,使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深沉,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白描:“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以简笔勾勒秋荷与池水的色彩、形态,语言质朴而画面感强,凸显衰败中的诗意。
3. 分段赏析
《龙昌寺荷池》首句“冷碧新秋水”描绘了龙昌寺荷池里的秋水,用“冷碧”两个字,生动地表现出秋水的清冷和碧绿的色彩,给人一种清凉、静谧的感觉,为整首诗奠定了冷清的基调。次句“冷碧新秋水”描写了荷花的状态,“残红”写出了荷花凋零后残留的红色,“半破莲”则具体地描绘出荷花已经残破不全的样子。通过对荷花残败景象的刻画,进一步渲染了荷池的萧瑟氛围。第三句“从来寥落意”诗人在这里开始抒发情感,说自己向来就有寂寥落寞的心情,为下一句情感的进一步深化做了铺垫,使读者对诗人的情绪有了初步的了解。末句“不似此池边”诗人强调自己在这龙昌寺荷池边所感受到的寂寥之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将自己的情感与眼前的荷池景色紧密联系起来,突出了此时此地的独特感受。
4. 作品点评
《龙昌寺荷池》以残荷为媒介,将自然之景与人生之感巧妙结合。白居易通过“残红半破莲”的细腻白描,展现了中唐诗人常用残荷、枯荷的衰败意象抒发消沉、感伤的负面情绪的做法。全诗语言平易却含蕴深远,诗中“冷碧”“残红”等词精准凝练,既是对荷池的客观记录,亦是对生命凋零的哲学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