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qiū
dài
yuè

朝代:唐作者:陆龟蒙浏览量:2
zhuǎn
quē
shuāng
lún
shàng
zhuǎn
chí
hǎo
fēng
piān
sòng
jiā
lián
xié
shù
qíng
xiàn
zhú
àn
xiāng
cán
zuò
zuì
ài
shēng
diào
wén
běi
jiàn
kàn
xīng
dàn
shī
nán
rén
wèi
xiào
qīng
liáng
wèi
chū
yuán
shí

译文

残缺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转动,仿佛比平日里转得更为迟缓,宜人的微风恰似特意送来这美好的相会时刻。竹帘倾斜,树木阻隔,可心中的情思却无穷无尽,烛火昏暗,香气消散,我仍坐在那里不愿离去。我最爱听那如同北里传来的笙歌曲调,渐渐地看着星辰黯淡,连南箕星也隐没不见。谁来评判一下这清冷秋夜的力量呢,此时的月亮可不像初圆时那般接近正午般明亮耀眼。

逐句剖析

"转缺霜轮上转迟":残缺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转动,仿佛比平日里转得更为迟缓,

# 霜轮:指月亮。

"好风偏似送佳期":宜人的微风恰似特意送来这美好的相会时刻。

# 佳期:这里指美好的时光。

"帘斜树隔情无限":竹帘倾斜,树木阻隔,可心中的情思却无穷无尽,

"烛暗香残坐不辞":烛火昏暗,香气消散,我仍坐在那里不愿离去。

# 香:一作花。

"最爱笙调闻北里":我最爱听那如同北里传来的笙歌曲调,

# 北里:北面的里巷。里,居民聚落或街坊巷弄。

"渐看星澹失南箕":渐渐地看着星辰黯淡,连南箕星也隐没不见。

# 箕:星名,即箕宿,有四星,形状像簸箕。,澹:淡薄,亦指清淡的光亮。

"何人为校清凉力":谁来评判一下这清冷秋夜的力量呢,

# 校:抗争,抵抗。

"未似初圆欲午时":此时的月亮可不像初圆时那般接近正午般明亮耀眼。

# 欲:一作及。,未似:一作欲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秋待月》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中秋佳节,人间处处笙歌鼎沸、宴饮欢腾,可这般热闹里,终究难掩对人生短暂的喟叹。诗中细细勾勒中秋佳宴之景,将读者悄然引入那月色如水、人隔天涯的悠远意境。宴上灯火摇曳、笑语盈耳,却更衬出心底那份孤寂与思念。至结尾两句,笔锋轻转,余韵悠长,似一声低回婉转的轻叹,将离人渴盼相聚的深情,化作一缕缱绻情思,萦绕心头,久久不散,委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陆龟蒙(?~881?),唐代文学家。字鲁望,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天随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他曾任湖、苏二州从事,后隐居甫里。陆龟蒙与皮日休为文友,世称“皮陆”。其诗多写景咏物,也有愤慨世事、关心民生疾苦之作。其小品文短小精悍,颇多愤世嫉俗之语。所作散文《野庙碑》等,对社会矛盾和时政弊端多有讽刺揭露。代表作品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著有《笠泽丛书》《甫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月的诗。它以中秋月色为引徐徐铺展画卷,清辉漫洒、银霜遍地的景致中,悄然渗透着望月怀人的幽微情愫。开篇以景入情,将月华流转、星河低垂的静谧之美娓娓道来;结篇直抒胸臆,却似弦外余音袅袅不绝。诗中虚实相生、意象丰盈,既有天上人间的缥缈遐思,亦含人间聚散的深沉慨叹,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2. 分段赏析

首联以“转缺霜轮上转迟”描绘残缺月亮的迟缓转动,营造出略带遗憾的氛围,而“好风偏似送佳期”又借风增添美好期待,形成情感上的对比与复杂交织。颔联中“帘斜树隔”营造出静谧朦胧的环境,“情无限”直白道出内心深沉情感,“烛暗香残坐不辞”则进一步强调诗人对当下情境的留恋不舍。颈联从听觉与视觉角度转换,“最爱笙调闻北里”展现对笙曲的喜爱,“渐看星澹失南箕”中星星消逝暗示美好易逝,情感转为惆怅。尾联发出“何人为校清凉力”的疑问,引发对月亮清凉之力的哲理思考,并以“未似初圆欲午时”将月亮不同阶段对比,深化对人生美好短暂、难以长久的感慨,使诗人情感得到升华。

3. 作品点评

整首诗刻画得一丝不苟、刻画入微、韵律徐缓,比较准确地反映出作者当时待月待时的特殊心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转缺”,是意思已坏;“转迟”,是意思初好。人生年过五十,偏是意思已坏,偏是意思初好,便果然有如此痴事也。好风送佳期,又妙!风之与月,曾有何与?乃为待月不到,且借风来自解。人生在不得意中,便又真有之也。“帘斜树隔”,妙,妙!不是月来被遮,乃是月未来时先自为之清宫除道。“烛暗香残”,妙,妙!不是真到黑暗,乃是未曾暗前先自发愿终身勿谖也。真是世间异样笔墨(首四句下)。五、六,又妙,又妙!言极意待月却不到,才分念月却已来也。七、八忽作微言,言今夜是十六,前夜是十四,昨夜是十五。十六是欲减,十四是初圆,十五是及午。此三夜相去至微,粗心人万乃不觉。然而但差一分气候,必差一分斤两,由辨之不早,辨此,胡可以不校耶?五、六,真出神人化妙笔,七、八,真茧丝牛毛妙理,并非笔墨之家之恒睹也(后四句下)。金雍补注:日以一日经天,故日中为午;月以一月经天,故月半为午。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南箕”四句,皆“待”字意。“清凉力”,月之精魄,何人为校?今夜之月魄,欲减于初圆八分,必待月午经天,风露俱清,云霞都敛,乃始知之耳。“待”宇意得此更觉玄远。

明末清初钱牧斋《唐诗鼓吹评注》

# 朱东岩曰:此于望后待月,故首曰“转缺”,惜之也。又曰“转迟”,望之也。二曰“送佳期”,而先言好风者,是待月不至,反借好风自解,故曰“偏似”也。三“帘斜树隔”,是从月未来时设想,四“烛暗香残”,是从未曾暗前坐守。五六言专意待月,月偏来迟,偶然分念,却已月来,皆极写“待”字意也。七八结得极细。盖日以日经天,敁日中为午,月以一月经天,故月半为午。“欲减”是望后,“初圆”是望前,三夜相去甚微,必待相校而始知。此真至精至微之妙理也。

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转缺”是“后”,“转迟”是“待”也。二忽引出“好风”,而曰“偏似送佳期”,妙。未见月,先得风,正如小姐未离香阁,红娘先敛衾携枕而报曰“至矣,至矣”也者。三、四故作曲折,然俱是预拟之词。“帘斜树隔”,言虽上犹未易相亲,然正妙于掩映也,故曰“情何限”。“烛暗香残”,言欲待势必至甚久,然誓弗忍抛弃也,故曰“坐不辞”……一结,其言至微,其义至显。“清凉力”,“力”字妙。犹是清,犹是凉,而以既阙之月校之初圆之月,及午之月,其力减矣。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过勤政楼》

下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公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