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tián
tài
shǒu

朝代:唐作者:王昌龄浏览量:1
zhàng
jiàn
xíng
qiān
wēi
gǎn
yán
céng
wéi
liáng
xìn
líng
ēn

译文

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在武陵做门客时受到您的提携,决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逐句剖析

"仗剑行千里":我就要凭借佩剑远行千里了,

# 行:行走。,仗剑:带剑,持剑。仗,一作按。

"微躯敢一言":微贱的我冒昧地向您说一句话。

# 微躯:指自己微贱的身躯,作者自谦之词。

"曾为大梁客":在武陵做门客时受到您的提携,

# 大梁客:指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侯赢。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史记・魏公子列传》:“魏有隐士曰侯赢,年七十,家贫,为大粱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因谓公子日:‘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赢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夷门是大梁城东门,魏公子就是信陵君。此处作者以大梁客侯赢自喻。

"不负信陵恩":决不会忘记您对我的恩惠。

# 信陵:地名,今河南宁陵。在这里代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答武陵田太守》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作前两联开篇即明心志,兼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后两联巧用"大梁客"与"信陵君纳贤"的历史典故,将抽象的友情具象为知音相惜的千古佳话。这个典故的运用尤见匠心,既贴切自然,又令人遐想,省了诗人许多笔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龄因事谪迁岭南,次年遇赦北返,量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天宝六载(747),复以"不护细行"之过左迁龙标(今湖南黔阳西南)尉。诗人自江宁溯江而上,经洞庭入武陵,复沿沅水赴贬所。当其辗转至武陵郡时,正值人生困厄、心境萧索之际,幸得田太守盛情款待,遂于此盘桓旬月。自天宝九载(750)冬至十载(751)春羁留期间,诗人相继创作《答武陵田太守》《武陵田太守席送司马卢溪》《武陵龙兴观黄道士房问易因题》《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三首》《留别武陵袁丞》等组诗,这批作品既见证其宦海浮沉之迹,亦成为唐代贬谪文学的重要遗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写了诗人自己的志向和对朋友的情谊,同时把朋友间的友谊具体化也表现出来,使得读者可以看到颇有英雄豪气的诗人形象。

2. 写作手法

用典:“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运用了《信陵》的典故,说明自己一定会知恩必报。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勾勒出了壮士仗剑远行的离别场景。首句"仗剑行千里"如金石掷地,剑鸣铮铮中彰显诗人豪侠气概,更暗含对友人"临别赠剑"这一侠义传统的承继。次句"微躯感一言"陡转谦抑,在"仗剑"的阳刚意象与"微躯"的谦卑自称间形成张力,既暗示着诗人即将远赴险途的处境,又巧妙引出临别赠言的郑重。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将古代侠士"重然诺,轻生死"的精神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后两句"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化用《信陵》的经典典故,诗人自比大梁守门人侯嬴,将田太守比作礼贤下士的信陵君,这一精妙比喻既暗含对知遇之恩的珍视,又以"北乡自刭"的典故为潜台词,使报恩承诺超越了世俗层面的酬答,升华为以生命践诺的终极誓言。典故的运用如盐入水,既保持了诗句的凝练典雅,又在历史回响中拓展了情感维度,使临别赠言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精神重量。

4. 作品点评

《答武陵田太守》全诗笔力雄健,气韵纵横,既洋溢着慷慨豪迈的进取之志,又蕴含着深沉激昂的家国情怀。同时,诗人一腔侠义之情再现得淋漓尽致,透过没有任何“形似之言”的四个短句,让读者得以想见一位仗剑高歌、睥睨天下的侠士形象,仿佛能听见他那穿透时空的浩然长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谦得淋漓感慨。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侠气,淋漓感慨。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敬夫云:故作郑重。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与张说“握手与君别,歧路赠一言。曹卿礼公子,楚媪馈王孙。倏尔生六翮,翻飞戾九门。常怀客鸟意,会答主人恩”同法,束八句 之意为两句,尤觉高浑。且张援引古人,借作虚势,此即据为实事;张犹不能不待六翮之生.此则有士为知己死,随时可以报效。不惟法老,胆识俱高一层。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少伯客武陵为太守所厚,故言虽行千里,犹愿一言,感太守之恩决不相负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不远千里,轻身一言,以受恩深处不敢有负耳。

明周颞《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有侠气。

明蒋一葵《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感恩知己誓生死无负,吾辈何可无此肝胆。

明黄家鼎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岂假肝胆语。

清黄周星《唐诗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周昙《春秋战国门·赵宣子》

下一篇:唐·白居易《岁晚旅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