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辟天光远":雾气散开后天光显得遥远,
"春回日道临":春天回归时太阳的轨迹降临。
"草浓河畔色":河畔的草色变得浓郁,
"槐结路旁阴":路旁的槐树结出绿荫。
"欲映君王史":若想辉映于君王的史册,
"先摽胄子襟":需先在学子的衣襟上标显。
"经明如何拾":通晓经义该如何拾取,
"自有致云心":自然需怀有直达青云的志向。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分段赏析
“雾辟天光远,春回日道临”,开篇描绘了一幅春日初临的景象。雾气消散,天空开阔,阳光显得遥远而明亮,给人一种豁然开朗之感。“雾辟”形象地写出了雾气退去的动态,“天光远”则展现出天空的高远辽阔,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意境。“春回”点明季节,“日道临”意味着春天的阳光重新照耀大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草浓河畔色,槐结路旁阴”,此句承接上文的春日景象,具体描写了河畔和路旁的景色。河畔的草色浓郁,充满生机,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命力。“草浓”二字,将青草生长繁茂的状态生动地表现出来。路旁的槐树长出了茂密的枝叶,形成了一片阴凉。“槐结”写出了槐树生长的姿态,“路旁阴”则描绘出槐树为行人遮阴的画面,给人一种静谧、舒适的感觉,进一步渲染了春天的美好与宁静。“欲映君王史,先摽胄子襟”,诗歌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景,此句开始转入对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思考。诗人想要在君王的史册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即渴望建立一番功业,青史留名。但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在学子中彰显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摽胄子襟”意味着要以才学和品德在士人之间脱颖而出,体现了诗人积极入世、追求功名的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经明如何拾,自有致云心”,这一句继续深化了对人生追求的思考。诗人提出问题,如何才能获取通晓经义的智慧呢?答案是要有一颗直达青云的志向。“经明”指精通儒家经典,在古代,这是读书人入仕的重要途径。“致云心”则表达了一种高远的志向和追求,意味着要有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的决心和信念。此句强调了内在志向和精神追求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收束全诗,使诗歌在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上一篇:唐·薛逢《题筹笔驿》
下一篇:唐·罗邺《黄河晓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