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wàng
yuè
láng
zhōng

朝代:唐作者:王建浏览量:2
zhōng
tíng
bái
shù
lěng
shēng
shī
湿
guì
huā
jīn
yuè
míng
rén
jìn
wàng
zhī
qiū
zài
shuí
jiā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逐句剖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

# 树栖鸦:乌鸦栖息在树上。,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冷露无声湿桂花":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 桂花:八月桂花盛开,传说月中又有桂树,此处兼有二义。,冷露:清冷的露珠。

"今夜月明人尽望":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

# 尽:都。

"不知秋思在谁家":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 在:一作“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庭中月色之清冷孤寂,意象如珠玉相串,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后两句笔锋一转,直抒诗人胸臆,虽言及“秋思”,却巧妙运用“不知”二字,将这份个人的情愫悄然铺展,化作漫天秋意,既深沉含蓄,又委婉动人。全诗意境如诗如画,情感真挚绵长,想象之翼翱翔天际,将离愁别绪演绎得淋漓尽致,触动人心最柔软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王建(766?~830后),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他出身寒微,终生未举进士。元和间为昭应丞、渭南尉,大和初官至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王建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郁。善以白描、比兴手法,用典型形象针砭时弊,揭示社会矛盾,语言含蓄,简洁峭拔。善短篇,多七言,尤以《宫词》百首著名。代表作品有《海人谣》《当窗织》。著有《王司马集》《王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乃诗人在中秋团圆之夜与挚友欢聚时挥毫而就。诗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明示此作乃寄赠友人杜郎中。诗题下方原注有“时会琴客”之语,足见彼时中秋良辰,诗人并非形单影只、独自吟哦,而是与诸友雅集。此诗既成于当夜,想来或许还曾作为琴曲之词,被众人合韵而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诗人以灵动鲜活之笔触,绘就了一幅中秋望月的绮丽画卷。他巧妙运用具象化的语言,结合绮丽丰饶的想象,精心渲染出中秋之夜那独特而迷人的环境氛围,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月色如水、佳人远隔、思念悠长的意境天地。加之结尾处一声悠长而意味深长的叹息,余韵袅袅,不绝如缕,将离人之间渴望相聚的深情厚意,抒发得既含蓄温婉,又动人心弦。

2. 写作手法

烘托:“树栖鸦”三字,看似质朴无华、简洁至极,实则蕴含着精妙的艺术匠心。寥寥数字,不仅生动勾勒出鸦鹊栖于枝头的具体情状,更以无声之态巧妙烘托出月夜的万籁俱寂,让那份静谧在文字间悄然流淌,韵味悠长。渲染:“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紧承前文意境,巧妙借助细腻入微的感官体验,进一步渲染出中秋之夜的清幽与雅致。此句之妙,源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在众多桂花品种中,尤以秋桂之香最为馥郁芬芳。诗人笔下,冷露悄然降临,无声无息间浸湿了满树桂花,既描绘出秋夜寒凉、露珠凝重的自然景象,又暗含了桂花在秋露滋润下愈发清冽宜人的芬芳气息。如此一来,不仅画面感十足,更以桂香为引,将中秋之夜的静谧与美好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心驰神往。虚实结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地白”是实写月光铺洒庭院的澄澈景象,如霜似雪,直接呈现中秋夜的皎洁;“冷露湿桂”是实写秋夜露水浸润庭院桂花的细腻触感,但“桂花”又暗指月宫桂树,将人间秋景与神话意象结合,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乌鸦因月光惊扰而短暂聒噪,最终归于栖定,通过听觉的“动”反衬夜深人静的“静”。月光凝固如霜是静景,而桂花被露水逐渐沾湿的过程暗含时间推移的动态感,暗示诗人望月之久、秋思之深。

3. 分段赏析

“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以“地白”二字激活多重感官体验:视觉上呈现月华如水、空明澄澈的庭院素描,触觉上暗含秋夜清寒,听觉上则借“树栖鸦”的栖止动态反衬夜寂。这种“以声写静”的笔法突破视觉局限,使读者在鸦栖枝桠的细微响动中感知月夜的深邃静谧。诗人化用李白“床前明月光”的意象而另辟蹊径,将“地白”与“栖鸦”构成工笔与写意的融合,在素净画面中埋藏情感伏笔。“冷露无声湿桂花”承转自然,完成由视觉到触觉的感知转换。“冷露”既是肌肤对秋寒的直觉体认,又暗含对月中桂影的浪漫联想,形成现实物象与神话意象的双重映射。诗人以通感手法将沁凉月色转化为桂香浮动,使无形的秋思具象为可触的湿露。此处“桂花”的意象具有双重指涉:既指向庭院中的秋日实景,又暗示月宫仙桂的清冷,为尾联的抒情升华埋下伏笔。露凝桂湿的细节描写,既精确捕捉了寒露节气的物候特征,又以“无声”二字延续前文的静谧基调,使时空在静穆中悄然延展。“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突破时空局限,完成从个体观察到群体观照的升华。诗人运用“以问作结”的抒情策略,将明确的望月场景转化为普世性的秋思载体。“落”字的炼字艺术尤见匠心,既暗合月华流照的物理动态,又赋予抽象情思以具象形态,使绵邈秋思如月光倾泻人间。这种“推己及人”的笔法突破传统怀人诗的格局:表层句式呈现不确定的探询姿态,深层却蕴含着对天下离人的共情体察。诗人以“不知”的或然性句式包裹必然的情感内核,在虚实相生间达成言近旨远的艺术效果,使个体情思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永恒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意境极为美丽,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力,营造了中秋观月的特殊环境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再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离别思聚的情感表达得非常婉转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难描难画。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落句有怀。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杨慎列为能品。周敬曰:妙景中含,解者几人?郭濬曰:清音缓节,幽然飒然。周珽训曰:爱月常情,秋思各有不同,“在谁家”三字凄婉,蓄无穷之意。敖英曰:后二句言谁不赏景,惟宴处超然者,心与景融。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地白,月光也。明则鸦惊,今既栖树,则夜深矣,是以见露之沾花。此时望月者众,感秋者谁?恐无如我耳。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秋思》,琴曲名。蔡氏《青溪五弄》之一,非自注,则末句不知其所谓矣。选诗最当存其自注。通首平仄相叶,无一字参差,实为七言绝句之正调。凡音律谐,便使人诵之有一唱三叹之意。今作者何可但言体制,而不讲声调也。朱之荆补笺: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不说明己之感秋,故妙。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琴客在此地作《秋思》曲,月下听琴者,不知在谁家也。

清巢父《唐诗从绳》

# 性情在笔墨之外(末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白,月光也。中庭月白,夜已深矣,故林鸦皆已栖宿。“冷露无声湿桂花”,秋露已冷,夜深则落,虽无花,而桂花已沾湿矣。“今夜月明人尽望”,眼前对景,肚里寻思,遂不免望月而叹曰:今夜之月明如昼,如此岂非尽人所望乎?而悲叹不一也。“不知秋思在谁家”,望月之家,有知秋思可悲者,有不知秋思可悲者,是同此月也,照三千世界之悲欢,究不知秋思落在哪一家也。然其言不知秋思之人,乃即深于秋思者矣。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

# 见露而动秋思,恐感秋者无如我也。上首(按:指耿湋《秋日》)言秋日,此首言秋月,所谓正入正出。

清袁枚《诗学全书》

# 自来对月咏怀者不知凡几,佳句亦多。作者知之,故着想高踞题颠,言今夜清光,千门共见,《月子歌》所谓“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秋思之多,究在谁家庭院?诗意涵盖一切,且以“不知”二字作问语,笔致尤见空灵。前二句不言月,而地白疑霜,桂枝湿露,宛然月夜之景,亦经意之笔。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三、四见同一中秋月夜,人之苦乐各别。末句以唱叹口气出之,感慨无限。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下一篇:唐·孟郊《劝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