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林漠漠烟如织":一片平远的树林之上飞烟缭绕有如穿织,
# 烟如织:暮烟浓密。,漠漠:迷蒙貌。,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经小雅》:“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寒山一带伤心碧":秋天的山峦还留下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
# 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暝色入高楼":暮色已经映入高楼,
# 暝色:夜色。暝:日落,黄昏。
"有人楼上愁":有人独在楼上心中泛起阵阵烦愁。
"玉阶空伫立":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
#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宿鸟归飞急":一群群鸟儿飞回栖宿多么匆急。
# 归:一作“回”。,宿鸟:归巢栖息的鸟。
"何处是归程":什么地方是你回来的路程,
# 归:一作“回”。
"长亭更短亭":一个个长亭接连一个个短亭。
# 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题材的词。描绘了平林烟雾弥漫、寒山一片碧色,随着暝色渐入高楼的画面,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体现了有人在楼上满怀愁绪。下片刻画人物在玉阶伫立,目睹宿鸟归飞,以长亭连短亭的景象,表达了对远方归人(或自身归乡)的深切思念与不知归期、归处的迷茫惆怅。借这些景象写出了人物内心深沉的愁思。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上阕“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通过描绘平林、烟霭、寒山、暝色等萧瑟之景,渲染出孤寂、凄凉的氛围,烘托出“有人楼上愁”的愁绪。以景结情:结尾“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不直接言情,而是以长亭连着短亭的景象收束,借景含蓄地表达出归程遥远、归期渺茫的愁绪,余味悠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 分段赏析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上阕,开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描绘出平林烟雾弥漫、寒山呈现伤心碧色的画面,“漠漠”“如织”生动地写出烟雾的浓密与广袤,“伤心碧”赋予寒山以人的情感,奠定哀愁基调。“暝色入高楼”,随着夜色渐浓,仿佛愁绪也渗透进高楼,自然引出“有人楼上愁”,点明愁情主体,使读者明确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惆怅。此阕借景抒情,通过对平林、寒山、暝色等景色的描绘,营造出孤寂、凄凉氛围,为下阕进一步抒情做铺垫。下阕“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玉阶空伫立”刻画了人物在玉阶长久站立的形象,一个“空”字尽显其孤独与期盼落空的失落。“宿鸟归飞急”以宿鸟匆忙归巢,衬托出人物的漂泊无依与对归处的迷茫。末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以问句引发对归程的探寻,而长亭连短亭的景象,直观地展现出归程的漫长与遥远,将人物不知归处的愁绪推向极致。整首词上下阕紧密相连,景情交融,深刻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4. 作品点评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以独特的写作特色见长,语言凝练且富有表现力,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如诗画面。上阕写景,烟雾如织的平林、伤心碧色的寒山与渐入高楼的暝色,营造出凄清孤寂氛围,为抒情蓄势;下阕由景及人,通过“玉阶伫立”“宿鸟归飞”等细节,将人物愁绪推向高潮,结尾以长亭短亭收束,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李白《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 杨绘《本事曲子》云:“近世谓小词起于温飞卿,然王建、白居易前于飞卿久矣。王建有《宫中三台》、《宫中调笑》,乐天有《谢秋娘》,咸在本集,与今小词同。《花间集序》则云起自李太白《谢秋娘》,云《望江南》。又日近传一阕,云李白制,即今《菩萨蛮》,其词非白不能及此,信其自白始也。
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二
# 古词妙处,只是天然无雕饰。又:“云如鬓”,可方“烟如织”。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一
# 徐士俊云:词林以此为鼻祖,其古致遥情,自然压卷。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五
# 太白《菩萨蛮》词(略),此思蜀之作也。
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一〇四
# 玩末二句,乃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作闺情,恐误。又按李益《鹧鸪词》云:“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此词末二句,似亦可作此解,故旧人以为闺思耳。楼上凝愁,阶前伫立,皆属遥想之词。或以玉阶句为指自己,于义亦通。盖玉阶、玉梯等字,昔人往往通用。白石《翠楼吟》,亦有“玉楼凝望久”之句。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 词用“织”字最妙,始于太白词“平林漠漠烟如织”,孙光宪亦有句云“野棠如织”,晏殊亦有“心似织”句,此后遂千变万化矣。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一
# 唐词《菩萨蛮》、《忆秦娥》二阕,花庵以后,咸以为出自太白。然《太白集》本不载,至杨齐贤、萧士赟注,始附益之,胡应麟《笔丛》疑其伪托,未为无见。谓详其意调,绝类温方城,殊不然。如“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等语,神理高绝,却非《金荃》手笔所能。
清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一
# 按入首二句,意兴苍凉壮阔。第三、第四句,说到楼”、到“人”,又自静细孤寂,真化工之笔!第二阕,“栏干”字跟上“楼”字来,“伫立”字跟上“愁”字来。末联始点出“归”字来,是题目归宿。所以“愁”者,此也,所以“寒山”、“伤心”者,亦此也,更觉前阕凌空结撰,意兴高远。至结句,仍含蓄不说尽,雄浑无匹。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李青莲《菩萨蛮》云(略),《忆秦娥》云(略)。二作为此词鼻祖,实亦千古绝唱。谪仙才固自不凡。
清李佳《左庵词话》卷下
# 自唐李供奉有《忆秦娥》、《菩萨蛮》二阕,而温飞卿、白香山诸公继之,词所由昉也。唐末五代,李后主、和成绩、韦端己辈出,语极工丽而体制未备。(乾隆十六年清绮轩刊巾箱本《历代词选》卷首)
清夏秉衡《清绮轩词选序》
# 梁武帝《江南弄》、陶弘景《寒夜怨》、陆琼《饮酒乐》、徐孝穆《长相思》,皆具词体,而堂庑未大。至太白《菩萨蛮》之繁情促节,《忆秦娥》之长吟远慕,遂使前此诸家,悉归环内。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阕,足抵少陵《秋兴》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
# 唐人之词如六朝之诗,惟太白《菩萨蛮》、《忆秦娥》两调,实为千古词坛纲领。词虽创自六朝,实成于太白,千古论词,断以太白为亲。
清陈廷焯《云韶集》卷一
上一篇: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下一篇: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