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luán
shàn
xié
fēn
fèng
kāi
xīng
qiáo
héng
guò
què
fēi
huí
zhēng
jiāng
shì
shàng
bié
huàn
nián
nián
lái

译文

织女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逐句剖析

"鸾扇斜分凤幄开":织女走出凤幄,分开障扇与牛郎相会,

# 凤幄:闺中的帐幕;绣有凤凰图案的车帐。,鸾扇:上面绣有凤凰图案的掌扇。鸾,凤凰一类的鸟。扇,指掌扇,古时模仿雉尾而制成的长柄扇,用于坐车上,以敝日挡尘。

"星桥横过鹊飞回":搭长桥的喜鹊们已经完工。

# 星桥:鹊桥,传说七夕这日天下的喜鹊都飞往天河,为牛郎和织女相会搭桥。

"争将世上无期别":怎样能将世上的死别,

# 无期别:死别;无期重逢的离别。,争将:怎把。

"换得年年一度来":去换得每年才一次的相逢。

# 一度: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七夕为背景,实则抒发悼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七夕时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场景,后两句笔锋一转,联想到自己与亡妻阴阳两隔,渴望能像牛郎织女一样每年相聚。写作手法上,借景抒情,由天上的传说过渡到人间的哀伤。整首诗想象丰富,语言精美,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深沉而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约在大中七年(853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李商隐仰望天空。七夕佳节,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触动了他。此时,李商隐经历了爱妻早亡的巨大悲痛,孤独寂寞中,他看着夜空,心中涌起对亡妻的无尽思念,遂以七夕为切入点,创作了这首诗,寄托对亡妻的悼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七夕与悼亡的七言绝句,借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如“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沉痛思念,以及对人间生死离别无常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前两句描绘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后两句笔锋一转,联想到自己与亡妻的无期别,将天上一年一度的相聚与人间的永别对比,如“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借景抒情:前两句“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描绘了七夕之夜,鸾扇斜分,凤幄开启,牛郎织女在星桥上相会,喜鹊纷纷飞回的场景。诗人借这一特定的七夕景象,为后文情感的抒发营造了氛围,表达了对牛郎织女爱情的感慨。以景结情:诗歌前两句的景语其实也起到了以景结情的作用。通过描绘七夕之夜的美好而又略带惆怅的景象,将诗人对爱情、对离别的复杂情感融入其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两句“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诗人描绘了一幅浪漫的七夕牛郎织女相会图。织女斜分鸾扇,走出凤幄,与牛郎相会,乌鹊搭桥后纷纷飞回,画面充满梦幻色彩。而后两句“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情感急转直下。诗人由牛郎织女的相聚,想到自己与亡妻天人永隔,发出沉痛的感叹,渴望能像牛郎织女那样每年与亡妻相聚一次。“争将”一词,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内心天人阻隔的极致哀伤,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七夕》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它以七夕传说为依托,巧妙地融入悼亡之情,在众多七夕诗作中独树一帜。写作上,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借景抒情与对比手法运用娴熟,将情感表达得含蓄深沉。虽未入选常见经典选集,但生动展现了李商隐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体现了其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全诗想象丰富,从天上想到地下,从牛郎织女想到自己的爱情生活,语言精美,感情深厚,借景抒怀,诗意在诗人的想象中奔驰,充分表现了诗人悼念亡妻的悲痛心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种相缠,历劫只如弹指,况年年一度耶?

清姚培谦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

# 人间一别,再见无期,欲求如天上一年一度相逢,不可得也。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此亦感逝作。无期之别,年年枨触,情何以堪!读之使人增伉俪之重。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

# 深于怨矣。

清朱彝尊《类纂李商隐诗笺注疏解》

# 剥入翻新。

清徐德泓、陆鸣皋合解《李义山诗疏》

# 亦浅亦直。

清纪昀《抄诗或问》

# 无期别,谓此生永沦使府也。

清何焯《李义山诗集辑评》

# 此篇亦悼亡作。

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 诗是悼亡,亦兼慨“两度填河”之恨。妙处无穷,任人自领。

清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重登科》

下一篇:唐·赵鸾鸾《云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