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达皆由命":贫穷富贵都是天意,
# 皆:都是。,穷达:困顿与显达。
"何劳发叹声":不需要长吁短叹。
# 发叹声:长吁短叹。,何劳:何须烦劳,用不着。
"但知行好事":只管把握现在做好当下的事情,
# 但:尽管;只管。
"莫要问前程":不要管将来会怎样。
# 莫要:不要。
"冬去冰须泮":冬天过去了冰雪就会消融,
# 须泮:就会融化。
"春来草自生":春天来了花草就会开放。
# 自生:自己开放。
"请君观此理":你要是能参悟这个道理,
# 观:悟。
"天道甚分明":就能把世间万事万物都看透彻了。
# 甚分明:能看透彻。,天道:世间万物。
五代文学家,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冯道(882~954),五代文学家。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景城村)人。他少时刻苦读书,积学成才,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有“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之称。冯道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他曾倡议校定《九经》文字并雕版印刷,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由此开始。他好学能文,空闲时只把披诵吟讽作为主要的事情。《旧五代史》本传称其文“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其奏、疏、议、表颇有规箴劝谏之义。宋吴处厚谓其诗“虽浅近而多谙理”。著有《长乐老自叙》。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通过阐述命运无常、行善积德与天道循环的关系,传递了顺应天命、积极行善的处世哲学。
2. 分段赏析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开篇以“穷达”二字点明人生境遇的两极,直指“天命”为终极解释。冯道以“何劳发叹”的反问消解了传统文人面对命运不公时的愤懑,将个体困境置于宏大的宇宙规律中,形成一种超然视角。此句暗含对儒家“天命观”的继承与改造。“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从宿命论转向实践哲学,以“但知”与“莫要”的祈使句式,构建出“知行合一”的处世逻辑。表面劝人专注当下,实则暗藏对功利主义的消解。剥离结果后的“行善”易沦为道德表演,正如用户所言,隐含“无可奈何的宿命妥协”。这种矛盾恰是乱世文人“儒道互补”的典型心态——以道家之“无为”调和儒家之“有为”。“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以自然意象构建隐喻系统,将抽象哲理具象化。冰雪消融与草木生长不仅是季节规律,更暗喻历史周期律——政权兴衰如冬春轮转,人力难逆。“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以结论性宣言收束全诗,将前文散落的哲思凝练为“天道”体系。通过“观此理”的召唤性语言,引导读者从具象现象(穷达、冬春)上升到抽象规律(天命、因果)。
3. 作品点评
此诗表面劝人“但行好事”,实则暗含宿命论消极倾向。将人生困顿归因天命,以“冬冰春草”作比,暗示个体努力终将被自然法则消解。所谓“莫问前程”既是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妥协,更是对主体价值的虚无化处理。真正积极的人生观,当如春草破冰般在顺应规律中主动作为,将道德实践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动能,在躬身实践中开辟人生新境。
#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格言警语,砥砺心性。
杨世友《唐诗品读六百首》
上一篇:唐·白居易《涂山寺独游》
下一篇:唐·徐姓《玄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