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zuò

朝代:唐作者:冯道浏览量:1
wèi
wēi
shí
biàn
便
chuàng
shén
​qián
chéng
wǎng
wǎng
yǒu
yīn​​
zhī
hǎi
yuè
guī
míng
zhǔ
wèi
qián
kūn
xiàn
rén​​
​dào
shí
céng
shì​​
zhōu
chē
chù
tōng
jīn
dàn
jiào
fāng
cùn
zhū
è​​
​láng
cóng
zhōng
shēn​​

译文

不要因为时势艰危就失望伤感,前景往往是有着光明希望的。相信山河总要归于明主,国家不能在圣君手中失去。人间正道什么时候消失过,舟车在哪里都有道路可行。只要保持洁净之心,不生邪念,就是在虎狼群中也能生存。

逐句剖析

"莫为危时便怆神":不要因为时势艰危就失望伤感,

# 怆神:伤心。

"前程往往有期因":前景往往是有着光明希望的。

# 期因:希望和原因。,前程:本意指的是前面的路程,引申为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

"须知海岳归明主":相信山河总要归于明主,

# 海岳:四海与五岳,代指天下江山。

"未必乾坤陷吉人":国家不能在圣君手中失去。

# 吉人:善良的人。,乾坤:一般代表天地,阴阳。

"道德几时曾去世":人间正道什么时候消失过,

# 道德:人们行为的准则、标准。

"舟车何处不通津":舟车在哪里都有道路可行。

# 通津:大道,水路。

"但教方寸无诸恶":只要保持洁净之心,不生邪念,

# 方寸:指心,脑海。本指一寸见方的心部。

"狼虎丛中也立身":就是在虎狼群中也能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作》是五代十国时期诗人冯道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哲理性语言探讨乱世生存之道,鼓舞人们相信未来,人间正义一定常在。首联以“莫为危时便怆神”破题,强调时局危殆时需保持理性认知;颔联以“海岳归明主”与“乾坤陷吉人”的对比,揭示历史规律的复杂性;颈联以“道德”“舟车”为喻,论证道德永恒性与人生通达性;尾联“方寸无诸恶”点明核心,主张以内在德性抵御外界险恶。全诗语言平实,哲理深刻,展现了冯道“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文学家,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

冯道(882~954),五代文学家。字可道,晚年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景城村)人。他少时刻苦读书,积学成才,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有“三为司空,两在中书”之称。冯道是中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他曾倡议校定《九经》文字并雕版印刷,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由此开始。他好学能文,空闲时只把披诵吟讽作为主要的事情。《旧五代史》本传称其文“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其奏、疏、议、表颇有规箴劝谏之义。宋吴处厚谓其诗“虽浅近而多谙理”。著有《长乐老自叙》。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它体现了诗人冯道在乱世中对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道德坚守的自信,同时也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正直与纯净的内心,从而实现自身的立足与发展。

2. 分段赏析

首联:“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诗人在开篇便直抒胸臆,劝诫人们在危险时刻不要轻易失去信心。他指出,前程往往会有转机,即使身处乱世,也不应被眼前的困境所吓倒。这里的“期因”暗示着命运并非完全不可捉摸,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契机。诗人以一种豁达的语气,为全诗奠定了积极向上的基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相信未来。颔联:“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命运的看法。他提到“海岳归明主”,意在说明天下终将归于有德之人,这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信念。然而,他紧接着指出“未必乾坤陷吉人”,强调即使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善良正直的人也不一定会陷入困境。这里,诗人明确表达了对宿命论的否定,认为命运并非完全由外在环境决定,而是与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紧密相连。颈联:“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这一联诗人着重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指出,道德从未消逝,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道德的力量始终存在。而“舟车何处不通津”则形象地说明了,只要坚守道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通向成功的道路。这一联不仅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道德的坚定信仰,以及对人生道路的乐观态度。尾联:“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在诗的结尾,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他强调,只要内心没有恶念,即使身处险境,也能站稳脚跟。这里的“狼虎丛中”象征着复杂险恶的环境,而“立身”则表明了诗人对正直品德的自信。这一联不仅总结了全诗的核心思想,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内心的善良与正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许浑《学仙二首》

下一篇:唐·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