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径行无伴":我走在这山野的小道上,往往是独自一人,从来没有同路的伙伴,
# 伴:伙伴,侣伴。,野径:野外小路。
"僧房宿有期":如果时间晚了不能回去,有时候就留宿在涂山寺中。
# 有期:有时间。,僧房:和尚住的地方,这里指涂山寺。
"涂山来去熟":我经常来去寺中,已经很熟悉了,
# 熟:熟悉。
"唯是马蹄知":但是,这事也只有我的马儿才知道。
# 马蹄:代指马。,是:代词,这。,唯:只。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纪游诗。描绘了诗人独自沿着荒芜野径前往涂山寺,借宿僧房的游历过程,体现了诗人在独游过程中的自在心境,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涂山幽静景致的喜爱与向往,以及对大禹、涂山氏的深切景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白描:“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用简洁的语言,不加渲染地勾勒出诗人独自走在野径,并且已安排好僧房住宿的场景,平实自然地呈现出游的状态。侧面描写:以“马蹄知”侧面暗示自己多次往返涂山,不必刻意寻找路径,连马蹄都熟悉了,烘托出诗人对涂山的喜爱和来此的频繁。用典:诗中“马蹄知”巧妙化用了《韩非子・说林》中“老马识途”的典故,原意是老马能记住曾经走过的道路,在这里指诗人多次往返涂山,连马蹄都熟悉了路径,一语双关,既体现出诗人对前往涂山寺路途的熟悉,也侧面暗示此地对他的吸引力,使诗歌更具韵味和内涵。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句,“无伴”一词紧扣诗题“独游”,生动展现出诗人独自漫步于荒芜野径的画面。次句“僧房宿有期”,则透露尽管独行,诗人却因早已与山上僧房约定留宿,故而兴致盎然。这两句诗中,诗人并未对山景作正面描绘。后两句同样未直接展现涂山的迷人风光。然而,从“来去熟”“马蹄知”知,诗人已多次往返于这条通往涂山寺的小径,对其极为熟悉。这侧面反映出当时此地景色颇具吸引力。末句巧妙化用《韩非子・说林》中“老马识途”的典故,一语双关,意味深长。整首诗语言亲切自然、通俗易懂,尽显白居易浅近质朴的诗风。寥寥数语间,不仅流露出诗人对涂山清幽景致的无限留恋,更蕴含着他对大禹和涂山氏的深切景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极为鲜明,尽显亲切自然、通俗流畅之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白居易浅近质朴的独特诗风。诗中以寥寥数语,不着痕迹地将诗人对涂山幽静景致的无限向往与眷恋表露无遗。诗人钟情于涂山,缘由是多方面的。涂山本身清幽秀丽的景色,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令诗人沉醉其中。此外,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伟大事迹以及涂山氏的动人传说,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诗人对他们所怀有的崇高敬意,也促使其对涂山多了一份别样的深情,这份情感在诗中缓缓流淌,韵味悠长。
# 诗人独自循山攀登,饱览江州风光,从侧面写出了对涂山的赞美,对涂山寺的无限眷念。
现代魏仲云《重庆古今谈》
上一篇:唐·白居易《渭村酬李二十见寄》
下一篇:唐·冯道《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