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有论冤谪":路的人们都在议论您的冤情,
"言皆在中兴":您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
# 中兴:中途振兴;转衰为盛。,言:指刘蕡应贤良方正试所作的策文。
"空闻迁贾谊":空听说昔年贾谊曾被召回任用,
# 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却遭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来汉文帝又把他召回京城,任文帝爱子梁怀王太傅,常向他询问政事。,迁:在这里是迁升之意。
"不待相孙弘":已等不到公孙弘那样拜相高升。
# 孙弘:即公孙弘,汉武帝时初为博士,一度免归,后又举为贤良文学,受到重用,官至丞相,封平津侯。,不待:用不着,不用。
"江阔惟回首":隔着辽阔的大江唯有频频回首,
# 回首:回头;回头看。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
"天高但抚膺":仰视高远的苍天只能痛苦抚膺。
# 抚膺: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去年相送地":想起去年我和您依依惜别之地,
"春雪满黄陵":那时候纷飞的春雪正洒满黄陵。
# 黄陵:地名。在湖南省湘阴县北,滨洞庭湖。传说舜二妃墓在其上,有黄陵亭、黄陵庙。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哭刘司户蕡》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对友人刘蕡冤谪而死的深切哀悼。诗中前半部分痛惜刘蕡的悲惨遭遇,后半部分则描绘了诗人痛哭的情景,并追忆与刘蕡的最后一面,字里行间充满了悲痛与不舍。全诗将叙述、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既抒发了对刘蕡的怀念之情,也从侧面揭露了宦官专权的黑暗与朝廷的昏庸无能,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愤慨与无奈。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李商隐悼亡诗中的杰出之作。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迁贾谊”“相孙弘”运用了历史典故。贾谊被贬长沙,孙弘指公孙弘,汉武帝时拜相,这里借贾谊的遭遇暗指刘蕡被贬,以公孙弘的典故表达刘蕡未能等到被重用的遗憾,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借代:“江阔”“天高”借指刘蕡被贬之地的遥远与朝廷的冷漠,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命运的无奈与悲愤。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前半部分着重描写刘蕡因冤屈被贬而客死异乡的悲剧。诗人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巧妙地借用路人的议论来展开叙述。行人们纷纷感叹刘蕡被贬至柳州实属不公,并认为他在贤良对策中所提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为了国家的复兴。然而,正是这些旨在“中兴”的言论却让他蒙受冤屈,足见其冤情之深重,甚至连路人都为之鸣不平。诗人通过路人之口来谈论刘蕡的遭遇,比直接陈述更具感染力。这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刘蕡的同情与敬重,也间接反映了他们对宦官诬陷行为的愤恨以及对朝廷昏庸无能的谴责。接下来的两句,诗人引用贾谊和公孙弘两位历史人物,进一步表达对刘蕡之死的痛惜。诗中写道:虽然曾听闻贾谊被召回朝廷的旧事,但刘蕡却远谪柳州,最终客死他乡,再也不可能像公孙弘那样重新被举荐并受到重用了。“空闻”与“不待”两个词语,语气顿挫有力,深刻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与痛惜之情。通过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不仅突出了刘蕡命运的悲剧性,也强化了对时局不公的批判。诗人将刘蕡视为亦师亦友的知己,而他却因冤屈离世,这令诗人悲痛万分,无法抑制内心的哀伤。诗的五、六两句紧扣主题,描绘了诗人痛哭的情景。刘蕡最终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去世,而诗人此时身处长安,两地遥隔大江,诗人只能频频回首南望,空自洒泪;天高难问,沉冤难诉,友人已逝,无法复生,诗人唯有捶胸痛哭,悲愤难平。长恸之后,诗人痛定思痛,回忆起一年前与刘蕡在黄陵(山名,位于今湖南湘阴)的最后一面。那时,刘蕡刚被冤贬柳州,天色阴沉,春雪凄寒,景象凄凉。结尾两句不仅烘托了两人分别时的悲凉心境,也与诗人此刻悲痛欲绝的情感融为一体,留下无尽的哀思,令人感慨不已。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通篇都浸透着诗人的泪水,贯穿始终的是一个“哭”字:先是低声呜咽,继而放声痛哭,接着仰天悲嚎,最后又转为抽泣哀叹。读完此诗,仿佛诗人的哭声依然在耳边回荡。在写法上,诗人巧妙地将叙述、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前四句以叙述和议论为主,但在叙述中饱含强烈的抒情色彩;后四句则以抒情为核心,而结尾的抒情中又融入了叙述的元素。如果全篇仅用叙述和议论,容易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单纯抒情,又难以充分展现刘蕡的沉冤。诗人通过将三者结合,既表达了对刘蕡冤屈的公正评价,又抒发了个人深切的悲痛之情,从而使诗歌在公义与私情之间达到了平衡,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这种写法不仅使诗歌情感丰富,也让刘蕡的悲剧命运更加深入人心。
# 义山善用事,《哭刘蕡》云,“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应制科至谪死,止以十字道尽。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起句言行道为之伤嗟。第四最为警动。长沙地暖,而方春雨雪,岂非君子道消,阴气盛长之所致乎?落句深痛去华之冤也。
清高士奇、何焯《唐三体诗评》
# 前四言以直谏而迁滴之速,五六哭。结忆往事,字中有泪。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
# 蕡应直言极谏对策,指斥宦官。事在太和二年,时文宗初即位,承父兄之弊,恭俭儒雅,政事修饬,当时号为清明,此所以曰“言皆在中兴”也。无如一遭远滴,遂卒贬所,竞不及待朝廷之悟而复用。考之于古,汉公孙弘初以贤良对策,亦尝罪斥,既而再征,则擢用至相。苟蕡不死,未必不然,此所以曰“不待相孙弘”也。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
# 后四逆挽作收,绝好结法。“江阔”二句,亦言相送时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
# 义山此等诗殆得少陵之神,不仅形貌。
清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此章前半从旁面着笔,五六收前二章意,结句倒追,回应第一章起句,益觉黯然神伤,深得老杜用笔之妙。
近代许印芳《律髓辑要》
上一篇:唐·徐姓《玄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