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sòng
zhū
yī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西
shǔ
yīng
táo
hóng
rén
xiāng
zèng
mǎn
yún
lóng
shù
huí
xiě
chóu
réng
wàn
yún
yuán
tóng
zuó
zhān
mén
xià
shěng
tuì
退
cháo
qíng
chū
míng
gōng
jīn
pán
zhù
xiāo
cháng
xīn
rèn
zhuǎn
péng

译文

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百姓们送我满满一竹笼。熟得很透啊,几番轻轻倾倒,却还是担心把它弄破了,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回想当年接受恩泽在门下省供职时,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唉!华丽的盘子和筷子早已相隔遥远,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蓬草随风飘摇。

逐句剖析

"西蜀樱桃也自红":西蜀的樱桃原来也是这般鲜红啊,

# 也自红:意思是说与京都的一般红。

"野人相赠满筠笼":百姓们送我满满一竹笼。

# 筠笼:竹篮。,野人:指平民百姓。

"数回细写愁仍破":熟得很透啊,几番轻轻倾倒,却还是担心把它弄破了,

# 愁:恐怕,担心。,细写:轻轻倾倒。

"万颗匀圆讶许同":令人惊讶的是上万颗樱桃竟然如此圆得匀称而相同。

# 讶许同:惊讶如此相同。,万颗匀圆:指上万颗樱桃不大不小,均匀圆润。

"忆昨赐沾门下省":回想当年接受恩泽在门下省供职时,

# 门下省:官署名。肃宗至德年间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沾:接受恩泽。

"退朝擎出大明宫":曾经蒙受皇帝恩赐的樱桃,退朝时双手把它擎出大明宫。

# 大明宫:唐宫殿名,君臣在此上朝。

"金盘玉箸无消息":唉!华丽的盘子和筷子早已相隔遥远,

# 玉箸:华丽的筷子。

"此日尝新任转蓬":今日尝新之时,我已漂泊天涯如同蓬草随风飘摇。

# 转蓬:蓬草遇风拨根而旋转,喻身世之飘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人送朱樱》为七言律诗,以“樱桃”为线索,通过今昔对比手法,将百姓赠樱的日常小事与宫廷赐樱的辉煌记忆交织,抒发忧时伤乱、身世飘零的感慨。描写西蜀樱桃的鲜红饱满及百姓赠樱的温情,赞劳动之美。“数回细写愁仍破”刻画诗人对樱桃的珍视,“万颗匀圆”隐含对果农技艺的惊叹。由“野人赠樱”触发对长安赐樱的回忆,以“金盘玉箸无消息”暗喻与朝廷的疏离,末句“此日尝新任转蓬”以“转蓬”自喻漂泊,情感沉郁悲凉。通过樱桃这一微小意象,折射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体现杜甫“咏物言志”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野人送朱樱》是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夏,杜甫流寓成都浣花草堂时期。此时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虽平,但国势未稳,杜甫因政治失意漂泊蜀地。杜甫好友严武时任剑南节度使,多次造访草堂,给予其生活与精神支持。严武父辈与杜甫有旧交,二人往来密切,杜甫因此暂得安定生活,与此同时,杜甫常与当地百姓(“野人”)交往,因此即兴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今昔对比与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樱桃为线索,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感慨与忠君爱国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今日”与“昨日”的时空切换,将民间赠樱与宫廷恩赐并置,形成情感张力,突出诗人对往昔荣光的怀念与现实的无奈。以小见大:以樱桃为线索,从自然物象延伸至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体现杜甫“咏物言志”的典型风格。意象组合:“也自红”“讶许同”等口语化表达与“金盘玉箸”“转蓬”等象征性意象,使诗作兼具明丽与遒劲之美。象征:“转蓬”喻漂泊无定,既呼应樱桃的短暂红艳,又象征诗人如蓬草般的人生际遇,深化了漂泊主题。

3. 分段赏析

首联是杜甫入蜀后第三次产生的亲切感受:成都的樱桃每到春天“也”同北方一样“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相赠满筠笼,”足见诗人与邻里相处欢洽。颔联写樱桃成熟,诗人说,我几次把樱桃从篮中移置盘内,生恐碰损,却仍“愁”碰“破”。二句写樱桃形体,隐含对果农种植技艺与劳动的赞美之意。颈联诗人用两个专有名词不动声色地写出了对皇恩的感戴。尾联“金盘玉箸”承大明宫富丽堂皇的意象而来,从记忆中醒来,回到“任转蓬”的蜀地“此日”。今非昔比,表达了诗人对往昔供职于门下省生活的深切怀念。

4. 作品点评

《野人送朱樱》通过日常小事折射时代巨变,既展现杜甫与百姓的深厚情谊,又流露对朝廷的忠贞与漂泊的悲怆。其艺术价值在于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兴衰交织,以细腻的物象描写承载宏大的历史感怀,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深刻性与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直书目前所见,平易委曲,得人心所同然,但他人艰难,不能发耳。至于“忆昨赐沾门下省······此日尝新任转蓬”,其感兴皆出于自然,故终篇遒丽。韩退之有《赐樱桃诗》云:······盖学老杜前诗,然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其言出于勉强,所以相去甚远。

宋范温《潜溪诗眼》

# 野人尝云:“惟樱桃既摘,不可易器。青柄一脱,则红苞破而无味。”老杜既得此三昧,又下一句有“万颗匀圆”之讶,古今绝唱。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公一见朱樱,遂想到在省中拜赐之时,故“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唤起“忆昨”二句,而归宿于“金盘玉箸无消息”。通篇血脉融一片,公之律诗大都如此。

明王嗣奭《杜臆》

# 唐人极有好起好结。此诗起句奇绝,出自意外,遂宕成一篇之势。妙在“也自红”三字,全篇用意不出三字。乃创见惊心之辞。言樱桃之色之红,我岂不知,然不过知之于宫中宣赐耳。摩诘所云“归鞍竞带”、“中使频倾”是也。若西蜀樱桃之红,我乃今日始见,则岂非因野人之赠哉。······后解推开题面,自写悲愤。说出起句“也自红”一段惊创缘故来。看他五、六对仗,作杜诗不有。

清金圣叹《杜诗解》

# (1)通篇诗眼在“也自”、“忆昨”、“此日”六字。古人所用意者如此,不必以一、二尖新之字为眼。“也自红”三字已包尽后叫句。此一篇之骨。绝唱不在此句(指“万颗匀圆”句)。后四句龙跳虎卧之笔。而虚谷不赏,琐琐讲一“破”字,盖其法门如是,只于小处着工夫。 (2)一篇主意、只将“也自”二字轻轻点出。 (3)此诗之妙有三:一在章法倒装,不肯平铺直叙;一在前半俱对赐樱桃着笔,不肯呆写题面;一在后节大片大合,不肯为律所缚:此皆律诗出奇制胜之处,学者宜细心体会也。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也自红”三字,感慨悲凉,令人低徊不已。总之胸中先有天限感慨,然后遇题而发,故有此三字吐出。杜老最工此法。

清李调元《雨村诗话》

# 此等诗真句句笔歌墨舞,字字珠圆玉润,不特他人不辨,即在《草堂集》中,亦未可多得。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后半流走直下,格法独创。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也自红”、“愁仍破”、“讶许同”、俱对赐樱桃著笔。下半流法直下,格法独创。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通体清空一气,刷肉存骨,宋江西派之祖。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前半俱即对赐樱桃下笔。纵开(“忆昨”句)。收转(“此日”句)。托兴深远,格力矫健,此为咏物上乘。开手击此动彼,入后一气直下,独往独来,小题具如此笔力。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细写”矣,不应复“破”,故着“仍”字。亦极作眼,非是无因。五、六走语对,最是老成。“朝”借“朝夕”之“朝”,故足对“昨”。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少陵之“西蜀樱桃也自红······此日尝新任转蓬。”其余如《秋兴八首》、《诸将五篇》等作,皆格之最整炼者也。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 七、八自转合归题,神完气足,格老沉思,千古无两。

清李锳《诗法简易录》

# 《野人送朱樱》,此小题也,前半细则极其工细,后发大议论则极其壮阔,实为后来各名家高曾规矩。而后半妙处即在首句“也自”二字根出,所谓诗律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 杜诗惯技,每以此出新奇。

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

# 少陵诗妙在比兴多而赋少。管韫山谓摩洁为正雅、少陵为变雅,观二《樱桃诗》可见。不知少陵《樱桃诗》比兴体也,言外有人在;摩诘《樱桃诗》待赋休耳。

清林昌彝《海天琴思录》

# 倒摄后卞,章法奇警,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也(“西蜀”句)。肖物精微,得未曾有,杜公天才豪迈,复能细心熨贴如此(“万颗”句)。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殷文圭《赵侍郎看红白牡丹因寄杨状头赞图》

下一篇:唐·韦庄《绥州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