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朝阳午又斜":惆怅地看着朝阳升起又在午后西斜,
"剩栽桃李学仙家":我特意栽种桃李,学着仙家的生活。
"花开花落人如旧":花儿开了又谢,人却依然如旧,
"谁道容颜不及花":谁说人的容颜比不上花呢。
唐代诗人、画家
刘商(?~?),唐代诗人、画家。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大历进士,官检校虞部郎中、汴州观察判官。其擅丹青,工山水树石,初师张璪,后自成一家。其诗长于歌行,武元衡称其诗作“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濬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著有《刘虞部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哲理诗。借朝阳斜落、桃李仙葩与人间容颜的对照景象,写出了对生命短暂的哲理性思考与生命意识的觉醒。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惆怅朝阳午又斜”以朝阳从升起到西斜的动态,勾勒时光匆匆;“剩栽桃李”“花开花落”则以桃李花的盛衰,铺展自然轮回之景。这些“朝阳”“桃李”“花”的意象交织,在时光流转与物候更迭中,暗衬生命与自然的关联,为后文抒情蓄势。对比:后两句“花开花落人如旧,谁道容颜不及花”将“花开花落”的短暂易逝与“人如旧”的恒定不变对比。花儿有盛放凋零的轮回,而人的心境或品格却能保持如初。作者借花的易变与人的恒定对比,反驳“容颜不及花”的说法,实则突出人不因时光流逝而改变的内在坚守,情感真挚而有力。反问:“谁道容颜不及花”用反问强化情感,表面质疑“容颜不如花”,实则暗含容颜难抵时光的感慨,语气更强烈。比喻:首句“惆怅朝阳午又斜”以朝阳初升转瞬已至日影西斜的景象,巧妙隐喻光阴如流水般悄然逝去,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感伤基调。
3. 分段赏析
“惆怅朝阳午又斜”,开篇写从清晨的朝阳到中午,再到夕阳西斜,一天的时光匆匆流逝。“惆怅”二字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情,而“朝阳午又斜”的时间变化,像一幅流动的画面,既写出了时光的不可挽留,也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剩栽桃李学仙家”,承接上文的惆怅,写诗人栽种桃李,效仿仙家的生活。仙家往往象征着长生与超脱,栽种桃李这样的日常行为,暗含着诗人对留住美好、渴望生命永恒的想法,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排遣时光流逝带来的愁绪。“花开花落人如旧”,将花与人对比。花儿有盛开也有凋零,循环往复,而人却在这花开花落中保持着原样。这里的“如旧”并非指容颜未改,而是说人的存在状态相对稳定,与花的快速更迭形成反差,为下文的反问做了铺垫。“谁道容颜不及花”,以反问作结,意味深长。人们常说人的容颜比花更容易衰老,但诗人却对此提出质疑。这并非真的认为容颜比花长久,而是在无奈中带着一丝倔强,既是对时光无情的抗争,也流露出对生命本身的珍视,让全诗的感慨更添一层复杂的意味。
上一篇:唐·王绩《赠李征君大寿》
下一篇:唐·刘商《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