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
·
qiū

朝代:明作者:朱栴浏览量:3
sài
xià
jǐng
huāng
liáng
dàn
qiū
guāng
jīn
fēng
tòu
cháng
ān
rén
qiū
xìng
liáo
bēi
shāng
niàn
廿
zǎi
zhù
biān
jiāng
liǎng
bìn
chéng
shuāng
tiān
biān
hóng
鸿
yàn
yòu
nán
xiáng
jiè
wèn
xià
chéng
tún
shù
shì
fǒu
xiāng

译文

边塞的景色一片荒凉,秋天的阳光暗淡微弱,秋风飒飒作响,凉意穿透了我的衣裳。读完潘岳的《秋兴赋》后,心中涌起阵阵恐惧战栗,悲伤难当。二十年驻守在边疆,两鬓早已斑白如霜,天边的鸿雁又一次向南飞翔,想问一问夏城戍边的将士们啊,你们是否也在思念故乡?

逐句剖析

"塞下景荒凉":边塞的景色一片荒凉,

"淡薄秋光":秋天的阳光暗淡微弱,

"金风淅淅透衣裳":秋风飒飒作响,凉意穿透了我的衣裳。

"读罢安仁《秋兴赋》":读完潘岳的《秋兴赋》后,

# 安仁《秋兴赋》:指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工诗赋,曾作《秋兴赋》。

"憀栗悲伤":心中涌起阵阵恐惧战栗,悲伤难当。

# 憀栗:同“寥栗”,凄怆貌。

"廿载住边疆":二十年驻守在边疆,

"两鬓成霜":两鬓早已斑白如霜,

"天边鸿雁又南翔":天边的鸿雁又一次向南飞翔,

"借问夏城屯戍客":想问一问夏城戍边的将士们啊,

# 屯戍客:驻守边疆的人。,夏城: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老城。宋为西夏都城,明为九边重镇宁夏镇城,故称镇城为夏城。

"是否思乡":你们是否也在思念故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秋》是明代朱栴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以边疆秋景为主题,上片描绘塞下荒凉淡薄的秋光,金风透衣,词人读罢《秋兴赋》,生出憀栗悲伤之情,借景抒情奠定萧瑟基调;下片写自己廿载边疆生涯,两鬓染霜,见鸿雁南飞,进而询问戍客是否思乡,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愁。全词通过白描与借景抒情的手法,刻画了边塞战士守卫边疆却思念家乡的画面,不仅展现出对戍边将士生活与心理状态的关注同情,还隐隐流露出厌战思想。其情真意切,苍凉悲怆,生动展现边疆风貌与戍边生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朱㮵(1378~1438?),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明史》称第十六子)。自号凝真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卒谥靖。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宁夏志》《文章类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浪淘沙・秋》是明代朱栴创作的一首词,属于边塞题材作品。全词生动刻画了边塞战士守卫边疆、思念家乡的画面,在展现戍边生活的同时,隐隐流露出厌战思想,主题深刻,极具艺术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三句是描写塞下秋景的全景。一个“荒凉”直截了当地点明塞下环境特点,“淡薄秋光”描绘出秋日景象的清冷寡淡,“金风淅淅透衣裳”以“淅淅”摹写风声,突出秋风的凛冽,同时“透”字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穿透衣裳,让人感受到寒意,营造出萧瑟孤寂的氛围,奠定全词悲凉的基调。“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两句是词人的情感抒发。引用潘安仁的《秋兴赋》,借古赋之名,表达自己内心的忧伤。“憀栗悲伤”直白地写出读完赋后内心的悲怆之感,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词人此时的情绪,将外在秋景引发的情感进一步深化,由景及情自然过渡。“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两句是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廿载”强调时间之久,表明词人长期驻守边疆,“两鬓成霜”运用比喻,将鬓发比作霜雪,形象地写出岁月在词人身上留下的痕迹,突出长期戍边生活的艰辛,暗含时光流逝、人已衰老的感慨。“天边鸿雁又南翔”一句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鸿雁又南翔”是典型的秋季候鸟迁徙景象,“又”字体现出年复一年的循环,以鸿雁南飞引发词人的思乡之情,借景抒情,为下文询问戍客作铺垫,也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时序更迭的苍茫感。“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两句是词人的设问。以询问戍边客是否思乡作结,从自身的思乡之情推及所有戍边将士,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遍的戍边群体情感,引发读者对戍边将士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关注与思考,使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黄云《日夕》

下一篇:明·李梦阳《田园杂诗五首(其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