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xìng
ér
·
·
qiū

朝代:明作者:朱栴浏览量:3
zhěn
mèng
chū
cán
gāo
lóu
shàng
píng
lán
gān
qīng
shāng
yìng
jīn
fēng
zhì
zhēn
shēng
duàn
jiā
yīn
yōu
yuàn
yàn
zhèn
jīng
hán
jǐng
kān
kàn
níng
móu
chù
chóu
yǒu
qiān
bān
qiū
guāng
dàn
rén
qíng
tiáo
tiáo
shuǐ
máng
máng
shuāi
cǎo
yǐn
yǐn
qīng
shān

译文

午睡醒来,梦境刚刚残断,我独自登上高楼,倚靠栏杆。应着秋律,商音响起,金风飒然而至。断断续续的捣衣声,笳音幽咽哀怨,雁阵因寒而惊飞。眼前的景物让人不忍细看,我凝眸远望,满心愁绪千般万缕。这淡薄的秋光恰似淡薄的人情,那迢迢远去的野水,茫茫一片的衰草,隐隐约约的青山。

逐句剖析

"午枕梦初残":午睡醒来,梦境刚刚残断,

"高楼上":我独自登上高楼,

"独凭阑干":倚靠栏杆。

# 独凭阑干:《宁夏志笺证》(吴忠礼笺证)作“儿凭阑干”,误。阑:一作高。

"清商应律金风至":应着秋律,商音响起,金风飒然而至。

# 金风:秋风。,应律:应和乐律。,清商:古五音之一,商声。

"砧声断续":断断续续的捣衣声,

# 砧声断续:意思是时不时传来捣衣声。砧,捣衣石。

"笳音幽怨":笳音幽咽哀怨,

"雁阵惊寒":雁阵因寒而惊飞。

# 雁阵:群雁飞行的行列整齐,好像军队布阵一样。

"景物不堪看":眼前的景物让人不忍细看,

"凝眸处愁有千般":我凝眸远望,满心愁绪千般万缕。

# 凝眸:眼神集中不流动;注视。

"秋光淡薄人情似":这淡薄的秋光恰似淡薄的人情,

"迢迢野水":那迢迢远去的野水,

# 迢迢:遥远貌。

"茫茫衰草":茫茫一片的衰草,

"隐隐青山":隐隐约约的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杏儿·秋》是明代朱栴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将细腻景物描绘与深沉情感抒发相融合,勾勒出秋日独倚高楼的凄清图景,尽显词人愁苦孤寂之情。词上片描绘词人午后梦醒,于高楼上独倚栏杆,此时金风应律,砧声、笳音、惊寒雁阵,渲染出秋日凄凉哀愁氛围,暗示内心愁绪;下片直抒胸臆,词人感慨眼前景物不堪看,借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抒发对世态炎凉的喟叹,表露内心空旷迷茫。此词其情景交融与意象运用,细腻展现秋日情思与对世态的体悟,体现朱栴文学素养与情感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朱㮵(1378~1438?),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明史》称第十六子)。自号凝真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卒谥靖。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宁夏志》《文章类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秋思词。全词描绘了词人午后梦醒,于高楼上独倚栏杆所见之景,渲染出秋日的凄凉氛围,词人感慨眼前景物不堪入目,愁绪万千,以秋光淡薄类比人情,抒发对世态炎凉的悲叹,以及内心的愁苦孤寂与迷茫之感。

2. 写作手法

化用:下片“景物不堪看,凝眸处、愁有千般”化用李清照词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份新愁”。借由对前人词句的化用,将眼前景物与词人乡愁相勾连,强化了乡愁的浓重,契合王国维先生“有我之境”的论述。用典:“雁阵惊寒”,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典故,以南飞大雁因秋寒而惊飞,增添了画面的凄凉感,暗示词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之感。借景抒情:词中通过描写“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等秋日景物,借凄凉衰败之景,抒发词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句“午枕梦初残,高楼上、独凭阑干”,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午睡醒来,梦境初残,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而立。这一画面虽未直接言愁,却通过“独”字,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感尽显,为全词奠定了愁情的基调。“清商应律金风至”,点明时令已至秋季,清商乐律应和着秋风的到来。此句将听觉中的乐律与触觉中的秋风相融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远处隐约传来的丝竹声,与凭栏而立、形单影只的词人形成鲜明对比,更衬出其孤独之境。“砧声断续,笳音幽怨,雁阵惊寒”,词人连用多个饱含思乡意味的意象。“砧声”让人联想到李白诗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故乡的象征;“笳音”如《胡笳十八拍》,相传为王昭君出塞所作,蕴含着思乡愁绪;“雁阵惊寒”典出王勃《滕王阁序》,大雁本就是思乡的常见意象,衡阳回雁峰的传说更添其思乡内涵。这些意象的叠加,层层渲染,清晰地揭示出词人远离故土、思念亲人的忧愁。下片“景物不堪看,凝眸处、愁有千般”,化用李清照词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直接表明眼前的秋景让人不忍直视,词人凝神观望之处,愁绪千般。此句将词人对秋景的主观感受直白道出,进一步强化了愁情。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即景中皆着我之色彩,秋景因词人的愁绪而更显萧瑟,而愁绪也因秋景而愈发浓重。“秋光淡薄人情似,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词人以景喻情,点明此时已至深秋,将秋光的淡薄比作人情的淡薄,借“迢迢野水,茫茫衰草,隐隐青山”这些萧瑟的秋景,形象地描绘出自己内心的荒芜与凄凉。野水迢迢,衰草茫茫,青山隐隐,皆是冷清孤寂之象,深刻地表达出词人对世态炎凉的悲叹。“秋光淡薄人情似”一句堪称点睛之笔,将景与情紧密相连,既写出了秋景的特点,又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对人情冷暖的体悟,尽显其无奈与伤感,虽无力改变现状,却将满腹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朱栴身为一代藩王,首要身份是政治家,其次才是文学家。但在此词中,他尽显词家本色,将深沉的乡愁与对人事的无奈抒发得淋漓尽致,堪称词中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杨慎《敦煌乐》

下一篇:明·边贡《重赠吴国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