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qiáo
liǔ

朝代:明作者:朱栴浏览量:3
qiáo
běi
qiáo
nán
qiān
bǎi
shù
绿
yān
jīn
suì
yìng
qīng
liú
qīng
guī
juān
yǎn
kuī
rén
guò
cuì
rǎn
róu
dài
chóu
xìng
zhāng
tái
chéng
bié
hèn
yǒu
qíng
àn
guǎn
chóu
sài
yuán
duō
shǎo
guī
liú
zhe
cháng
tiáo
zèng
yuǎn
yóu

译文

官桥南北有很多棵柳树,绿色的烟雾和金色的柳穗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深闺中美丽的眼睛偷偷窥视着行人走过,翠绿的柳枝带着稠密的雨滴。在章台柳下未能如愿相聚,徒留离别的怨恨,灞岸的柳树牵动着离愁别绪。边塞有多少思念家乡的人,折下柳枝送给远行的人。

逐句剖析

"桥北桥南千百树":官桥南北有很多棵柳树,

"绿烟金穗映清流":绿色的烟雾和金色的柳穗倒映在清澈的水流中。

"青闺娟眼窥人过":深闺中美丽的眼睛偷偷窥视着行人走过,

# 娟眼:原形容女子娟秀的眼睛。此处均用来形容柳树的叶芽。,青闺:原指女子居住的闺房。

"翠染柔丝带雨稠":翠绿的柳枝带着稠密的雨滴。

"没幸章台成别恨":在章台柳下未能如愿相聚,徒留离别的怨恨,

# 没幸章台成别恨:此句用“章台柳”的典故。唐韩翃有姬柳氏,安史乱,两人奔散,柳出家为尼。韩为平卢节度使侯希逸书记,使人寄柳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已应攀折他人手。”后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韩翃用虞侯许俊的计谋夺还,重得团圆。

"有情灞岸管离愁":灞岸的柳树牵动着离愁别绪。

# 灞岸:即灞水岸边,在陕西长安县东。河上有灞桥,汉唐人送客多至此,常折柳赠别,表示依依惜别之意,故云“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边塞有多少思念家乡的人,

# 塞垣:边境地带。

"留着长条赠远游":折下柳枝送给远行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官桥柳色》是明代朱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围绕官桥边的柳树展开。诗的前两联着重描绘柳树的形态和色泽,展现出其在清流映衬下的美丽姿态,同时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仿佛青闺中的女子在窥视行人。后两联则由柳树引发联想,借“章台”“灞岸”等与柳树相关的典故,抒发了离别的愁绪。尾联点明主题,指出边塞的游子折下柳枝赠给远行之人,寄托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柳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和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朱㮵(1378~1438?),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五子(《明史》称第十六子)。自号凝真子。洪武二十四年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就藩宁夏,卒谥靖。天资聪颖,学问广博,长于诗文、草书。著有《宁夏志》《文章类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桥北桥南千百树”,开篇点明柳树的数量之多,分布在官桥的南北两侧,给人一种壮观的感觉。“绿烟金穗映清流”,描绘了柳树的形态和色泽,“绿烟”形容柳枝的繁茂,如绿色的烟雾般笼罩着;“金穗”则形容柳穗的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映清流”则将柳树与清澈的水流相映衬,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青闺娟眼窥人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柳树比作深闺中的女子,偷偷窥视着行人走过,赋予柳树以人的情感和灵性。“翠染柔丝带雨稠”,进一步描绘了柳枝的状态,“翠染”形容柳枝被绿色染透,“柔丝”则形容柳枝的柔软,“带雨稠”则点明了此时正下着稠密的雨,柳枝上挂满了雨滴,增添了几分朦胧和美感。“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没幸章台成别恨”,借“章台”的典故,章台是汉代长安街名,多柳,古人常折柳送别,因此章台的柳树也成为了离别的象征。“成别恨”则表达了离别的遗憾和愁绪。“有情灞岸管离愁”,“灞岸”是长安东郊的灞水岸边,也是古人折柳送别的地方。“管离愁”则强调了柳树与离愁别绪之间的紧密联系,仿佛柳树是有情之物,专门掌管着人们的离愁。“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塞垣多少思归客”,“塞垣”指边塞的城墙,这里代指边塞地区。“多少思归客”则点明了边塞地区有许多思念家乡的人。“留着长条赠远游”,“留着长条”指折下柳枝,“赠远游”则是送给远行的人。这两句诗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边塞的游子折下柳枝赠给远行之人,寄托了思乡之情。同时,也暗示了离别的不可避免和人们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夏完淳《婆罗门引·春尽夜》

下一篇:明·郑善夫《对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