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
·
cháo
tiān

朝代:明作者:王磐浏览量:3
suǒ
ér
xiǎo
qiāng
ér
guān
chuán
lái
wǎng
luàn
quán
zhàng
tái
shēng
jià
jūn
tīng
le
jūn
chóu
mín
tīng
le
mín
biàn
shén
me
zhēn
gòng
jiǎ
yǎn
jiàn
de
chuī
fān
le
zhè
jiā
chuī
shāng
le
jiā
zhǐ
chuī
de
shuǐ
jìn
é
fēi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逐句剖析

"喇叭":喇叭,

# 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唢呐":和唢呐,

# 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

"曲儿小":吹的曲子虽短,

# 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

"腔儿大":声音却很响亮。

# 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

"官船来往乱如麻":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

# 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

"全仗你抬声价":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 声价:指名誉地位。(宦官装腔作势,声价全靠喇叭来抬。而喇叭其所以能抬声价,又因为它传出的是皇帝的旨意。矛头所指,更深一层。也暗示其狐假虎威的嘴脸。)一作身价。,抬:抬高。,你:指喇叭、唢呐。,仗:倚仗,凭借。

"军听了军愁":军队听了军队发愁,

# 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军:指军队。

"民听了民怕":百姓听了百姓害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 什:一作甚。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

# 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眼见的:眼看着。

"吹伤了那家":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 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中吕・朝天子》是明代散曲家王磐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小令。全曲可分为四层:首层点明喇叭、唢呐“曲小腔大”的突出特点,暗指小人得势的模样;二层说明其用途是为往来频繁的官船助长声威,成为官方工具;三层展现其另一面危害,即在为官府造势时,肆意损害军民利益,令百姓闻之胆战心惊;四层描述其吹奏后果,导致民穷财尽、家破人亡。作品表面写喇叭、唢呐,实则通篇映射宦官。全曲借物抒情,未直接提及宦官,却勾勒出其丑态,讽刺揭露了明代宦官仗势欺人、残害百姓的罪行,表达了民众对其的痛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散曲作家

王磐(1470?~1530),明代散曲作家。字鸿渐,号西楼、舜耕,高邮(今属江苏)人。好读书,有俊才,少时鄙弃科举,不应试,终生不仕,以山水诗画自娱。王磐与陈铎并为南曲之冠。其善俳谐,工诗能画,尤精音律,今存小令67首、套曲9首,全属北曲。他写怀咏物散曲以清丽见称,人言“曲中有画”。其诗歌多以高邮风物为题材,咏史寄情,借景抒怀,意存高远。主要作品有《朝天子·咏喇叭》《王西楼乐府》《西楼诗集》《野菜谱》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中吕・朝天子》创作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记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当时,明朝中叶处于宦官祸国殃民极为严重的历史阶段。皇帝有意扶持利用宦官,使其掌控朝政,握有生杀大权,众多官吏与之勾结形成阉党。在统治阶层内部,他们排斥异己、制造冤狱;对百姓则大肆掠夺土地,加重剥削奴役,致使无数家庭家破人亡,社会矛盾愈发尖锐。王磐身处这样的乱世,写下此曲,从特定角度展现出当时的黑暗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讽刺题材的作品。曲子以喇叭、唢呐为描写对象,描绘其“曲小腔大”的特征及为官船抬身价、危害军民的用途,展现其吹奏导致民穷财尽的结果。借物抒怀,活画宦官丑态,揭露其残害百姓的罪恶,表达人民的痛恨。

2. 写作手法

双关:“曲儿小,腔儿大”表面写喇叭、锁哪曲调短小却声响宏大的特点,实则双关,暗指宦官身为宫中仆役本无参政资格,却僭越权势、小人得志的嚣张形态,一词两意,含蓄揭露其卑劣本质。反衬:“小”与“大”在“曲儿小,腔儿大”中形成鲜明反衬,以乐器特征的反差映射宦官“本事小、官腔足”的矛盾属性,突出其仗势欺人的滑稽可笑,强化嘲讽意味。比喻:“官船来往乱如麻”将频繁往来的官船比作杂乱的麻线,以具体物象比喻抽象的繁乱场景,生动展现宦官势力横行无忌的态势,增强画面感。象征:以喇叭、锁哪象征宦官集团,其“抬身价”的用途象征宦官借权势虚张声势、作威作福的本质,通过物象与人物的共性关联,实现对现实角色的批判。互文:“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采用互文手法,意为军民听了喇叭声皆忧愁恐惧,上下句语义互相补充,简练概括统治集团给社会各阶层带来的精神压迫。

3. 分段赏析

小令第一层“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点明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这一显著特征。“曲儿小”,恰似宦官身为宫中奴仆,本无参政资格,其种种行径尽显小人做派;“腔儿大”,则生动展现出宦官一旦窃据要职,便得意忘形、耀武扬威之态。“小”与“大”相互映衬,形成鲜明反差,将宦官的丑恶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满含嘲讽与蔑视之情,极具艺术感染力。此小令第二层“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阐述了喇叭、唢呐的用途,即服务于往来如织的官船,为其“抬声价”。“声价”本应基于客观评定,可这里却需借助外力“抬”,足见喇叭、唢呐品格之低下。在封建社会,百姓向来畏惧官府,大多选择隐忍。而阉党为了满足私欲,在对百姓进行残酷剥削的同时,又妄图以虚张声势的手段威慑百姓,避免民变危及自身。“全仗你抬身价”一句,犀利地揭露了阉宦在官船上设置喇叭,实则是为了抬高自身地位、向百姓示威,以此掩盖内心恐惧的本质,对其丑恶行径的批判一针见血。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承接前文“曲儿小”,采用互文手法,表明无论是军还是民,听闻喇叭之声皆满心忧愁与恐惧,深刻反映出统治集团从精神层面给军民带来的沉重压迫与无尽痛苦。军民的强烈反应,源于过往诸多因喇叭声而致使家庭遭受重创的惨痛经历,那些悲惨事件仍历历在目,使得他们内心至今仍充斥着恐惧。作者从听觉角度入手,运用排偶句式,侧面展现出阉党对劳动人民剥削与压迫的残酷程度。小令最后一层描绘了喇叭、唢呐吹奏所造成的恶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并非虚构,而是作者亲眼所见的残酷现实。“这家”“那家”并非寥寥数家,而是千家万户。该句以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一种接连不断、惨象环生之感。军民目睹这般惨状,深知自身亦面临被“吹翻”“吹伤”的危险,故而一听到喇叭声便极度哀伤与恐惧,深刻揭示出苛政对百姓的残害远超猛虎。“这”“那”虽为虚指代词,但在文中却给读者带来极为真实、形象的感受,仿若作者正将身边一个个遭受迫害而家破人亡的家庭,真切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运河之上宦官种种恶行后,借咏喇叭抒发感慨、有所寄托之作。喇叭与宦官虽本质不同,但其“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本事小来头大”的共性,让作者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作者实则是以喇叭为喻,生动刻画宦官形象:他们如喇叭般惯于虚张声势,作为官方害民的帮凶,四处作威作福,引发军民公愤,直至将社会搅得乌烟瘴气、动荡不安。作者在无情揭露宦官害民黑暗现实的同时,也含蓄地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示,批判锋芒锐利无比,使作品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首作品并非单纯为描写事物而作,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强烈情感,皆通过咏物的形式传递出一种反抗的声音。作品主旨在于批判宦官祸害百姓,却未直接点明,而是将结论留给读者自行思索领悟,这种“不即不离”的手法,既让批判之意痛快淋漓地得以抒发,又保持了表达的含蓄有力。全文在物象描写中蕴含思想内核,于含蓄之中见锋芒,使读者在品味物象的同时,自然领悟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深刻批判与情感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篇借官船喇叭为题,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尽情发挥,把所咏之物与所讽之人关合得相当巧妙,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不详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赵山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 《朝天子·咏喇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喇叭、唢呐’上大做文章,对祸国殃民的宦官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令人发笑,启人反思。

不详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副会长王永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安福郡主《柳眼》

下一篇:明·尹耕《秋兴八首(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