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喇叭,
# 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
"唢呐":唢呐,
# 唢呐:一作“锁呐”。管乐器,民乐中常用。
"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 曲儿小腔儿大:曲子短小,声音响亮。
"官船来往乱如麻":官船来往穿梭如织,杂乱如麻,
# 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官船:官府的船。这里指扰民的宦官船只。
"全仗你抬声价":全仰仗你这喇叭来抬高声望和社会地位。
# 声价:一作“身价”。,抬:抬高。,你:指喇叭、唢呐。,仗:倚仗,凭借。
"军听了军愁":当兵的听了愁眉不展,
# 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军:指军队。
"民听了民怕":老百姓听了担惊受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哪还顾得分辨别什么真和假?
# 共:连词,和。,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辨:分辨、分别。,哪里:同“那里”。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眼见的这喇叭吹得这家破了产,
# 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眼见的:眼看着。
"吹伤了那家":吹得那家遭了殃,
# 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只吹得水干鹅飞光!
# 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
明代散曲作家
王磐(1470?~1530),明代散曲作家。字鸿渐,号西楼、舜耕,高邮(今属江苏)人。好读书,有俊才,少时鄙弃科举,不应试,终生不仕,以山水诗画自娱。王磐与陈铎并为南曲之冠。其善俳谐,工诗能画,尤精音律,今存小令67首、套曲9首,全属北曲。他写怀咏物散曲以清丽见称,人言“曲中有画”。其诗歌多以高邮风物为题材,咏史寄情,借景抒怀,意存高远。主要作品有《朝天子·咏喇叭》《王西楼乐府》《西楼诗集》《野菜谱》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作品以咏物为表,讽喻为里,通过描摹喇叭、唢呐的声响特征,影射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社会现实。全篇借物抒怀,以“曲儿小腔儿大”暗喻宦官虚张声势的丑态,用“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的夸张手法,揭露权贵阶层对百姓的残酷压榨,最终以“水尽鹅飞”的意象预示王朝统治的危机。
2. 写作手法
比喻:“官船来往乱如麻”以“乱如麻”比喻官船往来频繁无序,揭露宦官横征暴敛的乱象。托物言志:以“喇叭”“唢呐”为象征载体,暗喻宦官的虚张声势与祸国殃民。“曲儿小腔儿大”表面写乐器声音外放,实讽宦官地位低微却权势显赫。
3. 分段赏析
这首散曲开头就妙。作者起笔便写题目上的“喇叭”二字,并不迂回其辞。这样的处理,与全曲平直明快的语言风格,酣畅淋漓的抒情方式,短小的文学载体是非常协调和适宜的。即使作者并不打算重墨描写“喇叭”,但“曲儿小腔儿大”这句直接的描写却是不可少的。不然,内容与题目的血脉就显得不连贯,全曲将为此逊色。实际上这句是明写喇叭,而暗写宦官。宦官下去掠夺,总以喇叭相伴,故作者借喇叭以指宦官。“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无参政资格,亦可理解为其行径纯属小人之道。“腔儿大”,指宦官僭居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之“小”与“大”互为反衬,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与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接着作者便把这概括性的描写转入具体的刻画。河面上尽是“官船”。它们来来往往,交错如织,行色匆匆,一片混乱的景象。此处作者未明言船上所载何物,来自何方,又运往何地,但对照下文可推知,船上所载,不外乎阉党抢夺之民脂民膏,珍奇玩物,乡间佳丽,用以满足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如此针线暗度,不着痕迹,又前后照应,让读者自去领悟的写法,不仅使结构绾合甚紧,且给人充分联想的空间,此正作者高明之处。“乱”字大可玩味,由此可知“官船”极多,望去河上皆是,因而劳动人民所受剥削之惨重亦可想见。“官船”来往亦甚忙乱,以宦官为首之阉党在对人民巧取豪夺时,为各自利益暗行竞争,唯恐己所捞取者少,落于人后,而置人民命运与国家前途于不顾。此“乱”字含义丰富,深层次揭露阉党乱法乱政,乱民祸国之罪恶。作者于短短小曲中难能全方位展示社会现实,故此处仅选取河上一景。凭作者才力,将此景真实而艺术地绘成一幅河上群丑图,作为整个社会之缩影。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畏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入绝境时,便会如火山爆发,惊天动地起而造反,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危及其地位利益,遂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此充满嘲讽之句,尖锐指出阉宦于官船设喇叭,是为抬高自身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恐惧。作者洞察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厉内荏之阶级本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作者目光锐利,思想深邃,笔力雄健,擅长透视并再现人物微妙心理。再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二句上承“曲儿小”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闻喇叭皆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于精神上予军民之巨大压力与痛苦。闻喇叭即愁极欲死,怕极欲亡,军民反应如此敏感强烈,因其身边曾发生无数家庭被喇叭“吹伤”“吹翻”之惨剧,使其心犹震颤。喇叭一响,如狼似虎之宦官与贪官污吏又将至,其心便深为不安,为无以应付愈加贪婪之勒索及举家无衣无食而发愁,为家破人亡之命运趋近而心惊胆战。作者从听觉写军民感受,复用排偶句式强化之,成功从侧面反映阉党压迫剥削劳动人民之深重。“愁”与“怕”并非麻木。“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说明百姓经长期观察思考,对所受压迫剥削早有深刻认识,清醒知晓,于沉重负担中,有朝廷规定者,亦有贪官私设及层层加码者;有皇帝下诏采办者,亦有宦官或地方官吏私行索取及此二恶势力合伙经营者。虽则政出多门,却皆堂皇假借朝廷名义。情状扑朔迷离,局外人难辨其中真伪。其实,亦无须分辨。盖因不论来自何方之剥削,皆是以无数生命财产满足极少数人腐朽生活之需,予劳苦大众唯能是灾难,同样不合理。写至此,作者笔锋一转,由听觉移至视觉。“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写劳动人民于阉党喇叭声中纷纷家破人亡。此决非小说家言,而是“眼见”之血淋淋事实。“这家”“那家”非十家八家,实乃千家万家。此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予人那家伤、这家翻紧密相承目不暇接之感。此惨象,“军”与“民”皆“眼见”,感自身亦面临被“吹翻”“吹伤”之危,故闻喇叭即极度忧伤恐惧。真乃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然此处予读者之艺术体验却实在而形象,似作者正指点身边相继破散之家,将其真名实姓一一列举于读者听。看似平淡之句,实则奇妙非常。惨象已不忍睹,然丧尽人性之阉党,决无良心发现,唯是虎口愈张愈大,喇叭愈吹愈响。其势非将天下百姓吃尽,只余一片白地方肯罢休。“只吹得水尽鹅飞罢”,便如此形象预示剥削将愈演愈烈之趋势,揭露腐朽统治阶级贪婪残忍之本质,同时亦暗示明王朝将因此覆亡之必然命运。
4. 作品点评
这首散曲呈现出质朴凝练的艺术特质。其语言平实晓畅而意蕴深长,行文架构严谨而不失灵动,在犀利批判中见雕琢功力,整体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立足劳动人民视角,运用民间文学传统载体,采用具有鲜明阶层特征的表达方式,真实反映了社会底层的生活境遇。使这首曲子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人民性。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真情实感在艺术上的必然体现。
# 《朝天子·咏喇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在“喇叭、唢呐”上大做文章,对祸国殃民的宦官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令人发笑,启人反思。
现代苏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教授王永健《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 本篇借官船喇叭为题,用嘲讽和夸张的手法尽情发挥,把所咏之物与所讽之人关合得相当巧妙,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现代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赵山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上一篇:明·夏完淳《别云间》
下一篇:明·文征明《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