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只有情难尽":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
# 尽:完。,从来:向来。
"何事名为情尽桥":可为什么这座桥却叫“情尽桥”呢。
# 为:做。,名:取名。,何:什么。
"自此改名为折柳":从现在起就把它改名为折柳桥,
#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此:这。,自:从。
"任他离恨一条条":任凭那离别的愁恨像柳枝一样一条条地在心头摆荡。
# 离恨:离愁别恨。离:罗列。,任:任随。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面对“情尽桥”这个名字产生的思考,表达了世间情谊难以断绝的观点。诗人认为不应有“情尽”之说,故而提议将桥改名为象征离别的“折柳桥”,任那离恨如柳丝般千条万缕,体现出送别之际人们内心深深的惜别伤感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从来只有情难尽”直接切入主题,表明世间感情的难以断绝,将自己对于“情”的深刻认知和强烈感受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让读者瞬间就能触摸到诗人内心深处对“情”这一主题的笃定态度,迅速引发情感共鸣。首尾呼应:首句“从来只有情难尽”点明情难断绝的普遍真理,奠定了情感基调。尾句“任他离恨一条条”则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离恨的“一条条”实际上是对首句“情难尽”的具体呈现,二者遥相呼应。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点破“情尽桥”之名的不合理。“从来只有情难尽”,诗人以斩钉截铁之态抛出观点,仿若情感洪流喷薄而出。“从来”二字举重若轻,却将古往今来无尽的情感故事尽纳其中,点明世间情之深邃复杂,是难以轻易断绝的。紧接着“何事名为情尽桥”,顺势而发,宛如情感浪潮冲击着“情尽桥”这一名字。此问并非无端,而是诗人内心对“情”的深切认知与对桥名的不解碰撞而出,与首句紧密相连,强化了“情难尽”的主旨,使得诗歌结构浑然一体,情感绵延不绝。后两句:诗人提出将桥改名。“自此改名为折柳”,巧妙引入折柳送别的古老传统。在这送别之地,“折柳”无疑更贴合人们内心的惜别之情。“任他离恨一条条”,将抽象的“离恨”具象化,以柳丝喻离恨,让无形的情感化作可触可感的“一条条”,生动地描绘出离恨繁多,无穷无尽。这不仅让人联想到诸多送别的场景,离人心中那丝丝缕缕的愁绪也跃然纸上,情感真挚而浓烈。
4. 作品点评
《题情尽桥》这首诗,于即兴之间挥就,情感表达率真自然,如清泉直涌,毫无滞碍。整首诗以“情难尽”为核心脉络,从对桥名的质疑,到改名的提议,再到对离恨的描绘,皆围绕此展开,使得全诗气韵连贯,给人以一气呵成的畅快感与和谐之美,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离情别绪的独特感悟与深刻表达。
# 雍使君陶典阳安日,送客至桥,离情未已,揖让既久,欲更前车。客曰:“此处呼为‘情尽桥’,向来送迎,至此礼毕。”陶下马命笔,题其桥楹,改为“折柳”。自兹送别,咸吟是诗。简郡风情,不革义路矣。诗曰:“从来只有情难尽……”
唐何光远《鉴诫录》
# 雍陶在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出任简州刺史。简州的治所在阳安(今四川简阳西北)。据说一天他送客到城外情尽桥,向左右问起桥名的由来。回答说:“送迎之地止此。”雍陶听后,很不以为然,随即在桥柱上题了“折柳桥”三字,并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
现代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
# 全诗无景物铺垫,诗人直抒胸臆,情感饱满奔放,一气呵成。“从来只有情难尽”,可谓千古真谛,无论是儿女情,还是友情、亲情,抑或是爱国、爱民情,都不是说尽就可以尽的。若人的感情真的可以由自己控制,到了一定的地方、程度,便可随意而止,那世间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人生百年也就少了许多意味。 人这一生,情是最不可少,也是最难捉摸的。这样看来,还叫什么“情尽桥”呢?不如叫“折柳”,有多少离愁别恨都宣泄出来,坦然面对,纵使难过,也胜过自欺欺人。
现代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唐诗宋词名篇精选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