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ào
shǔ
hòu
zhōng
jīng

朝代:唐作者:雍陶浏览量:1
jiàn
fēng
chóng
dié
xuě
yún
màn
zuó
lái
shí
chù
chù
nán
sàn
lǐng
tóu
chūn
bāo
xié
xià
yóu
hán
shǔ
mén
guó
sān
qiān
dēng
shān
shí
pán
dào
chéng
shāo
jiǔ
shú
shēn
gèng
cháng
ān

译文

剑门关重叠的山峰如利剑积,积雪和云霭终年漫空笼罩,回忆昨日来时,沿途处处艰难。大散岭上春雨绵绵不绝,褒斜谷内就连夏日也觉清寒。剑门关距离国都已有三千余里,巴蜀山路回旋何止八十弯。自打到了成都酿好了烧春酒,便再不想踏上返回长安的漫漫路途。

逐句剖析

"剑峰重叠雪云漫":剑门关重叠的山峰如利剑积,积雪和云霭终年漫空笼罩,

# 雪云漫:复盖着积雪,笼罩着烟雾。,剑峰:形容山峰形状如剑,似指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诸峰。

"忆昨来时处处难":回忆昨日来时,沿途处处艰难。

# 处处难:指从长安到成都,一路高山积雪,烟笼雾绕,险阻重重,行旅艰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大散岭上春雨绵绵不绝,

# 大散岭:因大散关而得名,为秦蜀交通孔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

"褒斜谷里夏犹寒":褒斜谷内就连夏日也觉清寒。

# 褒斜谷:又名斜谷,为陕西终南山沿褒水、斜水形成的河谷,南口日褒,北口日斜,从眉县西南至褒城县北,总长四百七十里。山势险峻,绝壁修有栈道,亦为泰蜀交通孔道。

"蜀门去国三千里":剑门关距离国都已有三千余里,

# 三千里:数词虚指用法,表示路途遥远。,去国:距离国都(京城长安)。,蜀门: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在今剑阁县北偏东六十里大剑山中断处。

"巴路登山八十盘":巴蜀山路回旋何止八十弯。

# 八十盘:并非实指,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巴路:通往四川的路。

"自到成都烧酒熟":自打到了成都酿好了烧春酒,

# 烧酒:又称烧春,唐代四川特产的一种酒,色美味香。

"不思身更入长安":便再不想踏上返回长安的漫漫路途。

# 更:再,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为唐代诗人雍陶所作的七言律诗。此诗全篇详尽记述了诗人入蜀途中,穿越高山深谷的艰难历程,其中深蕴着作者自身身世遭遇的坎坷波折,以及对宦途生活的深深厌倦。诗的前六句,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了沿途风光及内心感受。每到一处,便勾勒出一幅独特景致,极具代表性,无一不围绕着一个“难”字展开,生动展现出旅途的艰辛。而正是这一路的艰难,更加衬托出到达蜀地后那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愉悦。诗的末句,不仅流露出诗人对利禄奔波生活的疲惫与厌倦,这种心境与他年轻时“生不成名死不归”积极追求功名的热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首诗格律严谨,对仗精巧工致,用语含蓄委婉,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思考与回味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为唐代诗人雍陶所作,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作者雍陶晚年回归故乡之后创作的。雍陶曾长时间旅居外地,步入中年后,愈发思乡情切。在大中年间(847-860年)的末年,他有幸获任简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简阳)刺史,得以从长安踏上南归之路。这一路,他心情格外畅快,沿途有感而发,创作了不少诗作,而此篇便是对这段经历与心境的一个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早年为求功名,多次翻山越岭往返长安的历程,着重体现了回蜀途中所经高山深谷的险阻。通过对往昔行旅经历的追忆,营造出一种历经沧桑、感慨万千的氛围。诗中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险恶、仕途艰难的深刻认知,也抒发了他在长期仕宦生涯后,厌倦仕途、渴望回归故园的首丘之思,展现出诗人心境从热衷功名到厌倦官场、留恋家乡的转变。

2. 分段赏析

首联“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上句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将入蜀路途的艰险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剑门山峰峦似利刃,重重叠叠,不见尽头,山顶积雪皑皑,与漫卷的云朵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冷峻的氛围。下句由“忆”字巧妙生发,直截了当地点出“处处难”三字,这三个字犹如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读者对诗人艰难旅程的想象之门,自然而然地引出颔联与颈联对旅途艰难的进一步描述。颔联“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诗人精心选取大散岭与褒斜谷两地,以点带面,描绘出从春至夏行途中的独特见闻。大散岭上,春雨绵绵,如丝如缕,纷纷扬扬地飘洒着,使得道路泥泞不堪,举步维艰。而褒斜谷中,即便时至夏日,依旧透着丝丝清寒,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更添几分险峻。此联从季节与地域的双重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旅途的艰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风雨泥泞、山高水险中艰难前行的不易。颈联“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紧扣“远”与“曲”二字,进一步渲染旅途的艰难。“蜀门去国三千里”,以具体的数字强调了京城与蜀地之间路途的遥远,千里之遥,路途漫漫,蕴含着诗人无尽的奔波与疲惫。“巴路登山八十盘”则形象地描绘出蜀道的蜿蜒曲折,山路盘旋,如羊肠般曲折向上,八十盘的辗转迂回,让人体会到行路的艰辛与不易。这两句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蜀道的艰难险阻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看到诗人在崎岖山路上艰难攀登的身影,不禁为之惊心动魄,抚膺长叹。尾联“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巧妙地暗点主旨。诗人到达成都后,面对香醇的烧酒,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竟不再思念重返长安。这里的“烧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故乡生活的象征,它代表着安逸、宁静与归属感。“不思身更入长安”一句,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官场名利的淡泊。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仕途奔波,诗人终于在故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对仕途的执着,尽显其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以蜀道的艰难险阻,暗喻宦海的复杂风波,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险恶官场的厌倦之意,同时尽情抒发了其对故园浓浓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表达真挚且难能可贵。从诗歌的格律来看,此诗严格合律,展现出严谨的结构之美。对仗方面更是精巧工整,词句之间相互映衬,彰显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尤为独特的是,诗中巧妙运用数字,为诗作增添了别样的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重叠内云漫”,乃是既过栈去,回指剑峰而叹。言今但见其重叠如此,不知其中间乃有千崎万岖,如大散岭、褒斜谷,莫非一崎一岖而已;今但望见其白云如此,不知其中间乃有异样节气,如春足雨,夏犹寒,真非寻常节气而已。“处处难”之为言,其难非可悉数,非可名状,在事后思之,犹尚通身寒噤者也(首四句下)。后又言已后直是不愿更出,此特别换笔法,再诉入来之至难也。言入来既是三千里、八十盘,后如出去,则照旧三千里,八十盘,人身本非金铁,堪受如此剧苦耶?“成都烧酒熟”者,并非逢车流诞之谓,如云任他水土敝恶,我已决计安之也(末四句下)。

清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此题若落常手,即将“忆昨来时”作起句,亦未为不可,然径直少致矣。今偏要兀然先装得“剑峰重叠白云漫”之七字,写置身南国,回首北都,惟见青峰插天、白云匝地而已,殊不知其中则有无数艰难,无数险阻,直是不堪追忆也。以为七、八之“自到”“不思”伏案,古人之严于审局如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游兖部逢孔君自卫来,欣然相遇若旧》

下一篇:唐·司空图《乱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