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峰重叠雪云漫":剑门关重叠的山峰如利剑积,积雪和云霭终年漫空笼罩,
# 雪云漫:复盖着积雪,笼罩着烟雾。,剑峰:形容山峰形状如剑,似指剑阁县东北大、小剑山诸峰。
"忆昨来时处处难":回忆昨日来时,沿途处处艰难。
# 处处难:指从长安到成都,一路高山积雪,烟笼雾绕,险阻重重,行旅艰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大散岭上春雨绵绵不绝,
# 大散岭:因大散关而得名,为秦蜀交通孔道,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南。
"褒斜谷里夏犹寒":褒斜谷内就连夏日也觉清寒。
# 褒斜谷:又名斜谷,为陕西终南山沿褒水、斜水形成的河谷,南口日褒,北口日斜,从眉县西南至褒城县北,总长四百七十里。山势险峻,绝壁修有栈道,亦为泰蜀交通孔道。
"蜀门去国三千里":剑门关距离国都已有三千余里,
# 三千里:数词虚指用法,表示路途遥远。,去国:距离国都(京城长安)。,蜀门:即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在今剑阁县北偏东六十里大剑山中断处。
"巴路登山八十盘":巴蜀山路回旋何止八十弯。
# 八十盘:并非实指,形容山路曲折盘旋。,巴路:通往四川的路。
"自到成都烧酒熟":自打到了成都酿好了烧春酒,
# 烧酒:又称烧春,唐代四川特产的一种酒,色美味香。
"不思身更入长安":便再不想踏上返回长安的漫漫路途。
# 更:再,又。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早年为求功名,多次翻山越岭往返长安的历程,着重体现了回蜀途中所经高山深谷的险阻。通过对往昔行旅经历的追忆,营造出一种历经沧桑、感慨万千的氛围。诗中既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险恶、仕途艰难的深刻认知,也抒发了他在长期仕宦生涯后,厌倦仕途、渴望回归故园的首丘之思,展现出诗人心境从热衷功名到厌倦官场、留恋家乡的转变。
2. 分段赏析
首联“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上句如同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将入蜀路途的艰险直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剑门山峰峦似利刃,重重叠叠,不见尽头,山顶积雪皑皑,与漫卷的云朵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雄浑而又冷峻的氛围。下句由“忆”字巧妙生发,直截了当地点出“处处难”三字,这三个字犹如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读者对诗人艰难旅程的想象之门,自然而然地引出颔联与颈联对旅途艰难的进一步描述。颔联“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诗人精心选取大散岭与褒斜谷两地,以点带面,描绘出从春至夏行途中的独特见闻。大散岭上,春雨绵绵,如丝如缕,纷纷扬扬地飘洒着,使得道路泥泞不堪,举步维艰。而褒斜谷中,即便时至夏日,依旧透着丝丝清寒,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更添几分险峻。此联从季节与地域的双重角度,细腻地刻画了旅途的艰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风雨泥泞、山高水险中艰难前行的不易。颈联“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紧扣“远”与“曲”二字,进一步渲染旅途的艰难。“蜀门去国三千里”,以具体的数字强调了京城与蜀地之间路途的遥远,千里之遥,路途漫漫,蕴含着诗人无尽的奔波与疲惫。“巴路登山八十盘”则形象地描绘出蜀道的蜿蜒曲折,山路盘旋,如羊肠般曲折向上,八十盘的辗转迂回,让人体会到行路的艰辛与不易。这两句诗,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将蜀道的艰难险阻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看到诗人在崎岖山路上艰难攀登的身影,不禁为之惊心动魄,抚膺长叹。尾联“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巧妙地暗点主旨。诗人到达成都后,面对香醇的烧酒,心中涌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竟不再思念重返长安。这里的“烧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故乡生活的象征,它代表着安逸、宁静与归属感。“不思身更入长安”一句,直白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官场名利的淡泊。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仕途奔波,诗人终于在故乡的土地上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毅然决然地放下了对仕途的执着,尽显其对淡泊宁静生活的向往。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巧妙地以蜀道的艰难险阻,暗喻宦海的复杂风波,含蓄而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险恶官场的厌倦之意,同时尽情抒发了其对故园浓浓的眷恋之情,这种情感表达真挚且难能可贵。从诗歌的格律来看,此诗严格合律,展现出严谨的结构之美。对仗方面更是精巧工整,词句之间相互映衬,彰显出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尤为独特的是,诗中巧妙运用数字,为诗作增添了别样的表现力。
# 此“重叠内云漫”,乃是既过栈去,回指剑峰而叹。言今但见其重叠如此,不知其中间乃有千崎万岖,如大散岭、褒斜谷,莫非一崎一岖而已;今但望见其白云如此,不知其中间乃有异样节气,如春足雨,夏犹寒,真非寻常节气而已。“处处难”之为言,其难非可悉数,非可名状,在事后思之,犹尚通身寒噤者也(首四句下)。后又言已后直是不愿更出,此特别换笔法,再诉入来之至难也。言入来既是三千里、八十盘,后如出去,则照旧三千里,八十盘,人身本非金铁,堪受如此剧苦耶?“成都烧酒熟”者,并非逢车流诞之谓,如云任他水土敝恶,我已决计安之也(末四句下)。
清金人瑞《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此题若落常手,即将“忆昨来时”作起句,亦未为不可,然径直少致矣。今偏要兀然先装得“剑峰重叠白云漫”之七字,写置身南国,回首北都,惟见青峰插天、白云匝地而已,殊不知其中则有无数艰难,无数险阻,直是不堪追忆也。以为七、八之“自到”“不思”伏案,古人之严于审局如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下一篇:唐·司空图《乱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