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诗境飘红叶":红叶在风中纷纷飘落,铺满了整个庭院,使人仿佛置身于诗的境界,
# 诗境:富于诗意的环境。境,一作“景”。,满庭:整个院子。
"绕砌琴声滴暗泉":步上台阶,只听叮叮咚咚的琴声在身畔缭绕,哦,原来正溅落着一道隐蔽的飞泉。
# 绕砌:石阶。砌:台阶边沿。
"门外晚晴秋色老":走出门外,已是夕阳西下,秋天的景色也失去了平时的姿彩,
# 秋色老:秋色浓郁。色,一作“已”。
"万条寒玉一溪烟":只剩下冷森森的万竿绿竹,沉沉的暮烟正从蜿蜒流淌的溪水上升腾起来。
# 烟:雾霭。,一溪:满溪。,万条寒玉:玉质清凉,故称寒玉。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洁之物。此指寒竹。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友人韦处士的郊居环境。诗歌通过描写满庭红叶、绕砌暗泉、门外晚晴、寒玉溪烟等秋日景色,既展现了郊居清幽雅致的氛围,也借景喻人,暗示了主人高雅旷洁的品格,同时以美景反衬出诗人寻友不遇的寂寞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万条寒玉一溪烟”中把门外生长的茂密青竹比作“万条寒玉”。“寒玉”一词给人清冷、高洁、晶莹的感觉,形象地描绘出青竹修长、翠绿且质地坚韧的特点,让人联想到竹子如同寒洌的碧玉般高雅脱俗,傲然挺立。同时,将溪面上飘浮的水气比作“烟”,准确地捕捉到了溪水水汽朦胧、缥缈的形态,像烟雾一样轻柔、虚幻,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使画面更具美感和诗意。烘托:“万条寒玉”描绘出竹林的清幽静谧,“一溪烟”渲染出溪水的朦胧迷离,二者相互映衬,共同烘托出韦处士郊居环境的清幽雅洁。这种清幽的环境,暗示了韦处士的高雅情操和淡泊心境,以环境之美衬托出人物品质之高,让读者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韦处士超凡脱俗的人格与精神。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如同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徐徐铺展于韦处士的郊居庭院。秋风掠过,红叶翩跹,纷纷扬扬地飘落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将原本素雅的空间浸染得绚烂多姿,宛如天然绘就的诗意图景。诗人以“诗境”二字凝练概括此景,精准地捕捉到了庭院景致中那抹超脱世俗的神韵。韦处士任红叶随意铺陈,不加清扫,这份对自然的包容与欣赏,尽显其醉心野趣、悠然自得的心境。紧接着,室内传出的琴声打破了庭院的静谧。泠泠琴音如清泉流淌,在台阶间萦绕回荡,与暗处传来的泉滴之声相互交织,谱写出一曲空灵悠远的乐章。在古代,琴音常被视为寻觅知音的媒介,而此处韦处士的琴声与泉鸣相伴,恰似高山遇流水,暗示他已将自然天籁引为知音,其超然物外、孤高自许的性情跃然纸上。后两句“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将视角转向庭院之外。秋晚时分,暮色四合,夕阳余晖为万物镀上一层柔和光晕。此时,“老”字如点睛之笔,生动勾勒出秋色的醇厚与深邃,仿佛岁月沉淀后的沧桑与厚重。诗人以“寒玉”喻竹,万千翠竹于暮色中亭亭玉立,恰似碧玉凌空,散发着清冷高洁的气质。而那潺潺溪流,萦绕在竹林之间,氤氲水汽袅袅升腾,宛如轻纱薄雾,为这幅秋日图景增添了几分朦胧与神秘。“寒玉”意象不仅描绘出竹林的清雅,更隐喻着韦处士如竹般挺拔坚韧、高洁傲岸的品格,使其精神境界与自然景致完美交融。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独特的空间叙事展开,将画面切割为庭院内外两个场景。每句独立成景,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巧妙地勾勒出人物的心境与形象。这种以境写人的手法,含蓄委婉,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 写处士隐兴,得趣亦极。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亦只写所居之景,而处士之高自见。
清黄生《唐诗摘钞》
# “秋色”一作“秋已”。作“色”字,句法始老。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上一篇:唐·李商隐《微雨》
下一篇:唐·刘长卿《晚次湖口有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