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所自何所授":草书的由来是从何处传授的呢,
"初变楷法为章奏":最初是为了章奏文书,才将楷法加以改变形成的。
"当时作者最得名":当时创作草书最有名的人,
"崔瑗杜度张伯英":是崔瑗、杜度和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这三个人的真迹已经十分罕见,
"后来继之有羲献":后来继承他们草书技艺的有王羲之、王献之。
"笔端变化妙入神":他们笔下的变化奇妙入神,
"逸态雄姿看劲健":能看到草书飘逸的姿态、雄壮的气势和刚劲有力的风格。
"风惊电掣浮云飞":草书的笔势像狂风骤起、闪电疾驰,像浮云飞动,
"蛟龙奋跃猛虎驰":像蛟龙奋力跳跃、猛虎奔跑。
"汉晋草法千载师":汉晋时期的草书笔法千年来被人效仿,
"张颠藏真亦绝奇":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极为奇特。
"一代精艺才数辈":一代之中精通草书技艺的才几人,
"遗墨千人万人爱":他们遗留下来的墨迹被千万人喜爱。
"固知顿挫出腕力":本来就知道草书的顿挫变化出自手腕的力量,
"亦用飞动生神采":也凭借笔势的飞动产生神采。
"古来篆籀今已讹":自古以来的篆籀文字到现在已经有了错误,
"何况隶草讹愈多":更何况隶书、草书的错误就更多了。
"吾书岂必论工致":我的书法何必一定要谈论精巧细致,
"诚悬有言当默识":欧阳询曾说过应当默默记取书法的要旨。
"宣德七年二月十五日御武英殿书赐程南云":宣德七年二月十五日,我在武英殿书写此作赏赐给程南云,
"朕几务之余":朕在处理政务的空闲之余,
"游心载籍":留心于典籍之中。
"及遍观古人翰墨":等到遍观古人的笔墨作品,
"有契于怀":心中有所契合,
"尝赋《草书歌》以寓意焉":曾创作《草书歌》来寄托心意。
"以尔日侍之劳":因你每日侍奉我的辛劳,
"书以赐之":特书写此作赏赐你。
明朝第五位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代皇帝。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数从成祖北巡、征讨。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皇帝位,年号宣德。他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史称“仁宣之治”。卒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擅长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绘画,书法遒劲圆熟。其作品风格雅致,诗文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乐静诗》《武侯高卧图》《雪意歌》等。
1. 分段赏析
“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开篇以设问引出对草书起源的探寻,“何所授”体现出对这一书法形式源头的好奇,随后明确草书最初由楷书演变而来,且早期用于书写章奏。这两句以简洁的表述梳理了草书的起源与早期功能,为后文展开对草书发展及相关书法家的论述做好铺垫。“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承接前文,聚焦草书发展初期的代表人物。“最得名”直接点明崔瑗、杜度、张伯英在当时的声望,他们作为早期草书领域的佼佼者,被明确提及,既丰富了对草书历史的叙述,也让读者了解到这一书法形式在起步阶段的重要推动者,展现出草书发展中具体的人物印记。“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前句写崔瑗等三人的真迹流传稀少,“已罕见”流露出对珍贵墨迹难以寻觅的惋惜;后句转向后世继承者,“羲献”即王羲之、王献之,点出他们对草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两句通过“后来继之”自然衔接,让其发展线索更显连贯。“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将目光投向草书的艺术特点。“变化妙入神”写出草书在笔法上的丰富多样,达到精妙入神的境界;“逸态雄姿”描绘出草书作品展现的飘逸姿态与雄壮气势,“劲健”则点出其笔力的刚劲有力。这两句从笔法变化与整体风格两方面,生动展现了草书的艺术魅力,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种书法艺术的赞赏。“风惊电掣浮云飞,蛟龙奋跃猛虎驰”,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刻画草书的笔势。把草书写笔的迅疾比作“风惊电掣”,将笔画的灵动比作“浮云飞”,又以“蛟龙奋跃”“猛虎驰”的动态,展现草书笔势的雄健与活力。这些比喻的运用,凸显出草书在动态美感上的独特之处。“汉晋草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前句总结汉晋时期的草书技法为后世所效仿,“千载师”强调其深远影响与重要地位;后句提及张旭(张颠)、怀素(藏真),赞其草书“绝奇”,点出他们在草书发展中的突出成就。两句从历史影响与后世名家两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对草书发展历程的叙述。“一代精艺才数辈,遗墨千人万人爱”,前句感慨每个时代精通草书技艺的人寥寥无几,“才数辈”凸显出精湛技艺的难得;后句则写他们遗留的墨迹深受众人喜爱,“千人万人爱”体现出优秀草书作品的广泛影响力与受欢迎程度。两句形成对比,既强调了顶尖草书技艺的稀缺,又突出了其艺术价值被大众认可的状况。“固知顿挫出腕力,亦用飞动生神采”,深入分析草书创作的关键。“顿挫出腕力”点明草书书写中笔画的停顿转折依赖于书写者的手腕力量,“飞动生神采”则指出笔势的灵动飞动能让作品产生神采。这两句从书写技巧与艺术效果的关系入手,揭示出草书创作中“力”与“神”的重要性,展现出对草书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古来篆籀今已讹,何况隶草讹愈多”,由草书延伸到其他字体的流传状况。“篆籀今已讹”写出古老的篆籀文字在流传中已出现错误,“何况隶草讹愈多”则进一步说明隶书、草书的错误更多,因它们在演变中更为灵活,流传中的变化也更大。这两句通过比较,客观指出字体在流传中的变化与讹误,带着对文字演变现象的理性认知。“吾书岂必论工致,诚悬有言当默识”,表达对书法的个人见解。“岂必论工致”体现出不刻意追求工整细致的书法观念,随后引用“诚悬”(即柳公权,字诚悬)的话,强调应当默默领悟书法的要旨。这两句将个人见解与前人言论结合,传递出对书法重在领悟精髓而非仅求形式工整的认知,让诗歌在论述中融入了理性思考。
上一篇:明·宋濂《为宜兴强如心题复初斋》
下一篇:明·唐寅《题齐云山石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