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ǎo
shū

朝代:明作者:朱瞻基浏览量:3
cǎo
shū
suǒ
suǒ
shòu
chū
biàn
kǎi
wéi
zhāng
zòu
dāng
shí
zuò
zhě
zuì
míng
cuī
yuàn
zhāng
yīng
sān
rén
zhēn
hǎn
jiàn
hòu
lái
zhī
yǒu
xiàn
duān
biàn
huà
miào
shén
tài
xióng
姿
kàn
jìn
jiàn
fēng
jīng
diàn
chè
yún
fēi
jiāo
lóng
fèn
yuè
měng
chí
hàn
jìn
cǎo
qiān
zǎi
shī
zhāng
diān
cáng
zhēn
jué
dài
jīng
cái
shù
bèi
qiān
rén
wàn
rén
ài
zhī
dùn
cuò
chū
wàn
yòng
fēi
dòng
shēng
shén
cǎi
lái
zhuàn
zhòu
jīn
é
kuàng
cǎo
é
duō
shū
lùn
gōng
zhì
chéng
xuán
yǒu
yán
dāng
shí
xuān
nián
èr
yuè
shí
yīng
diàn
殿
shū
chéng
nán
yún
zhèn
zhī
yóu
xīn
zǎi
biàn
guān
rén
hàn
yǒu
huái
怀
cháng
cǎo
shū
yān
ěr
shì
zhī
láo
shū
zhī

译文

草书的由来是从何处传授的呢,最初是为了章奏文书,才将楷法加以改变形成的。当时创作草书最有名的人,是崔瑗、杜度和张伯英。这三个人的真迹已经十分罕见,后来继承他们草书技艺的有王羲之、王献之。他们笔下的变化奇妙入神,能看到草书飘逸的姿态、雄壮的气势和刚劲有力的风格。草书的笔势像狂风骤起、闪电疾驰,像浮云飞动,像蛟龙奋力跳跃、猛虎奔跑。汉晋时期的草书笔法千年来被人效仿,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极为奇特。一代之中精通草书技艺的才几人,他们遗留下来的墨迹被千万人喜爱。本来就知道草书的顿挫变化出自手腕的力量,也凭借笔势的飞动产生神采。自古以来的篆籀文字到现在已经有了错误,更何况隶书、草书的错误就更多了。我的书法何必一定要谈论精巧细致,欧阳询曾说过应当默默记取书法的要旨。宣德七年二月十五日,我在武英殿书写此作赏赐给程南云,朕在处理政务的空闲之余,留心于典籍之中。等到遍观古人的笔墨作品,心中有所契合,曾创作《草书歌》来寄托心意。因你每日侍奉我的辛劳,特书写此作赏赐你。

逐句剖析

"草书所自何所授":草书的由来是从何处传授的呢,

"初变楷法为章奏":最初是为了章奏文书,才将楷法加以改变形成的。

"当时作者最得名":当时创作草书最有名的人,

"崔瑗杜度张伯英":是崔瑗、杜度和张伯英。

"三人真迹已罕见":这三个人的真迹已经十分罕见,

"后来继之有羲献":后来继承他们草书技艺的有王羲之、王献之。

"笔端变化妙入神":他们笔下的变化奇妙入神,

"逸态雄姿看劲健":能看到草书飘逸的姿态、雄壮的气势和刚劲有力的风格。

"风惊电掣浮云飞":草书的笔势像狂风骤起、闪电疾驰,像浮云飞动,

"蛟龙奋跃猛虎驰":像蛟龙奋力跳跃、猛虎奔跑。

"汉晋草法千载师":汉晋时期的草书笔法千年来被人效仿,

"张颠藏真亦绝奇":张旭、怀素的草书也极为奇特。

"一代精艺才数辈":一代之中精通草书技艺的才几人,

"遗墨千人万人爱":他们遗留下来的墨迹被千万人喜爱。

"固知顿挫出腕力":本来就知道草书的顿挫变化出自手腕的力量,

"亦用飞动生神采":也凭借笔势的飞动产生神采。

"古来篆籀今已讹":自古以来的篆籀文字到现在已经有了错误,

"何况隶草讹愈多":更何况隶书、草书的错误就更多了。

"吾书岂必论工致":我的书法何必一定要谈论精巧细致,

"诚悬有言当默识":欧阳询曾说过应当默默记取书法的要旨。

"宣德七年二月十五日御武英殿书赐程南云":宣德七年二月十五日,我在武英殿书写此作赏赐给程南云,

"朕几务之余":朕在处理政务的空闲之余,

"游心载籍":留心于典籍之中。

"及遍观古人翰墨":等到遍观古人的笔墨作品,

"有契于怀":心中有所契合,

"尝赋《草书歌》以寓意焉":曾创作《草书歌》来寄托心意。

"以尔日侍之劳":因你每日侍奉我的辛劳,

"书以赐之":特书写此作赏赐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草书歌》是明代朱瞻基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先探寻草书的起源,指出其由楷书演变而来且早期用于章奏;接着提及崔瑗、杜度、张伯英等早期著名草书家,感慨其真迹罕见,又说到王羲之、王献之对草书的继承发展;随后描绘草书笔端变化精妙、姿态飘逸雄健、笔势如风云龙虎般灵动雄劲的艺术特点,还提及汉晋草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及张旭、怀素的卓越成就;再感慨历代精通草书者稀少而其遗墨深受喜爱,分析草书创作中腕力与神采的重要性;最后谈到篆籀、隶草在流传中的讹误,表达自身对书法不必苛求工整、应领悟精髓的见解。此诗语言平实,条理清晰,既展现了草书的发展过程与艺术魅力,又融入了对书法艺术的深刻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第五位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代皇帝。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数从成祖北巡、征讨。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皇帝位,年号宣德。他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史称“仁宣之治”。卒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擅长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绘画,书法遒劲圆熟。其作品风格雅致,诗文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乐静诗》《武侯高卧图》《雪意歌》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草书所自何所授,初变楷法为章奏”,开篇以设问引出对草书起源的探寻,“何所授”体现出对这一书法形式源头的好奇,随后明确草书最初由楷书演变而来,且早期用于书写章奏。这两句以简洁的表述梳理了草书的起源与早期功能,为后文展开对草书发展及相关书法家的论述做好铺垫。“当时作者最得名,崔瑗杜度张伯英”,承接前文,聚焦草书发展初期的代表人物。“最得名”直接点明崔瑗、杜度、张伯英在当时的声望,他们作为早期草书领域的佼佼者,被明确提及,既丰富了对草书历史的叙述,也让读者了解到这一书法形式在起步阶段的重要推动者,展现出草书发展中具体的人物印记。“三人真迹已罕见,后来继之有羲献”,前句写崔瑗等三人的真迹流传稀少,“已罕见”流露出对珍贵墨迹难以寻觅的惋惜;后句转向后世继承者,“羲献”即王羲之、王献之,点出他们对草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两句通过“后来继之”自然衔接,让其发展线索更显连贯。“笔端变化妙入神,逸态雄姿看劲健”,将目光投向草书的艺术特点。“变化妙入神”写出草书在笔法上的丰富多样,达到精妙入神的境界;“逸态雄姿”描绘出草书作品展现的飘逸姿态与雄壮气势,“劲健”则点出其笔力的刚劲有力。这两句从笔法变化与整体风格两方面,生动展现了草书的艺术魅力,字里行间满是对这种书法艺术的赞赏。“风惊电掣浮云飞,蛟龙奋跃猛虎驰”,运用比喻手法进一步刻画草书的笔势。把草书写笔的迅疾比作“风惊电掣”,将笔画的灵动比作“浮云飞”,又以“蛟龙奋跃”“猛虎驰”的动态,展现草书笔势的雄健与活力。这些比喻的运用,凸显出草书在动态美感上的独特之处。“汉晋草法千载师,张颠藏真亦绝奇”,前句总结汉晋时期的草书技法为后世所效仿,“千载师”强调其深远影响与重要地位;后句提及张旭(张颠)、怀素(藏真),赞其草书“绝奇”,点出他们在草书发展中的突出成就。两句从历史影响与后世名家两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对草书发展历程的叙述。“一代精艺才数辈,遗墨千人万人爱”,前句感慨每个时代精通草书技艺的人寥寥无几,“才数辈”凸显出精湛技艺的难得;后句则写他们遗留的墨迹深受众人喜爱,“千人万人爱”体现出优秀草书作品的广泛影响力与受欢迎程度。两句形成对比,既强调了顶尖草书技艺的稀缺,又突出了其艺术价值被大众认可的状况。“固知顿挫出腕力,亦用飞动生神采”,深入分析草书创作的关键。“顿挫出腕力”点明草书书写中笔画的停顿转折依赖于书写者的手腕力量,“飞动生神采”则指出笔势的灵动飞动能让作品产生神采。这两句从书写技巧与艺术效果的关系入手,揭示出草书创作中“力”与“神”的重要性,展现出对草书艺术创作规律的深刻理解。“古来篆籀今已讹,何况隶草讹愈多”,由草书延伸到其他字体的流传状况。“篆籀今已讹”写出古老的篆籀文字在流传中已出现错误,“何况隶草讹愈多”则进一步说明隶书、草书的错误更多,因它们在演变中更为灵活,流传中的变化也更大。这两句通过比较,客观指出字体在流传中的变化与讹误,带着对文字演变现象的理性认知。“吾书岂必论工致,诚悬有言当默识”,表达对书法的个人见解。“岂必论工致”体现出不刻意追求工整细致的书法观念,随后引用“诚悬”(即柳公权,字诚悬)的话,强调应当默默领悟书法的要旨。这两句将个人见解与前人言论结合,传递出对书法重在领悟精髓而非仅求形式工整的认知,让诗歌在论述中融入了理性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宋濂《为宜兴强如心题复初斋》

下一篇:明·唐寅《题齐云山石室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