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ng
shī

朝代:明作者:朱瞻基浏览量:3
dòng
qián
xuān
chóng
chéng
mén
cán
xiá
shōu
chì
xīn
yuè
huáng
hūn
jué
qián
kūn
jìng
shì
jǐng
xuān
yīn
yáng
yǒu
héng
rén
lùn

译文

暮色在窗前流动,层层叠叠的宫门即将关闭。残余的云霞收起红色的云气,一弯新月划破了昏沉的暮色。此刻已觉天地间一片静谧,都城中全然听不见市井的喧哗吵闹。阴阳运行自有永恒的规律,这道理只与通达之人谈论。

逐句剖析

"暮色动前轩":暮色在窗前流动,

"重城欲闭门":层层叠叠的宫门即将关闭。

"残霞收赤气":残余的云霞收起红色的云气,

"新月破黄昏":一弯新月划破了昏沉的暮色。

"已觉乾坤静":此刻已觉天地间一片静谧,

"都无市井喧":都城中全然听不见市井的喧哗吵闹。

"阴阳有恒理":阴阳运行自有永恒的规律,

"斯与达人论":这道理只与通达之人谈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乐静诗》是明代朱瞻基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描绘暮色降临、城门将闭之景;颔联“残霞收赤气,新月破黄昏”,一收一破,动静相衬,尽显傍晚之美。颈联由景及心,诗人深感乾坤静谧,市井喧嚣皆无。尾联上升至哲理层面,探讨阴阳恒理。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情,展现了对宁静的向往,蕴含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其作为统治者的深邃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朝第五位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代皇帝。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数从成祖北巡、征讨。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皇帝位,年号宣德。他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史称“仁宣之治”。卒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擅长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绘画,书法遒劲圆熟。其作品风格雅致,诗文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乐静诗》《武侯高卧图》《雪意歌》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暮色动前轩,重城欲闭门”,诗人开篇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景象。暮色缓缓降临,笼罩着前轩,城外的重重城门也准备关闭。“动”字赋予了暮色动态感,仿佛它是一种有生命的力量,在悄然移动并逐渐占据整个空间。“重城”强调了城市的规模和厚重感,而“欲闭门”则点明了时间的推移,暗示着一天的结束,人们即将进入休息的状态,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肃穆的氛围。颔联“残霞收赤气,新月破黄昏”,此联继续描写傍晚的景色。残霞渐渐收起了红色的光芒,意味着天色逐渐暗下来,而新月在此时缓缓升起,如同打破了黄昏的寂静与昏暗。“收”字生动地表现出残霞消退的过程,“破”字则将新月拟人化,赋予其一种冲破阻碍、崭露头角的力量感,同时也突出了新月在黄昏背景下的鲜明姿态,一收一破,动静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宁静而美好的氛围。颈联“已觉乾坤静,都无市井喧”,这两句由对外部景色的描写转向诗人内心的感受。诗人此时已经明显地感觉到整个天地都陷入了一片宁静之中,再也听不到都城中市井的喧闹嘈杂之声。“乾坤静”从宏观的角度概括了整个世界的宁静状态,“都无市井喧”则从具体的角度,通过对比平时市井的喧嚣,突出了此刻环境的静谧,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宁静的享受和陶醉。尾联“阴阳有恒理,斯与达人论”,上升到了对哲理的思考。诗人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永恒不变的道理,而这种道理只有与那些通达事理的人才能探讨。这里的“阴阳”可以指代天地间的各种自然规律和变化,“恒理”强调了这些规律的永恒性和稳定性。诗人通过这样的思考,将眼前的宁静景象与更深层次的自然哲理联系起来,使整首诗不仅仅是对景色和心境的描写,更具有了一种哲学的深度和韵味,体现出诗人作为统治者的深邃思想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王问《斋中听谈琴师弹归去来辞》

下一篇:明·李东阳《金陵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