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水清彻底":洞庭湖的秋水清澈见底,
"岳阳城头月初起":岳阳城头上明月刚刚升起。
"巴山落影半湖阴":巴山的影子落在湖面上,半边湖水都被阴影笼罩,
"金波倒浸芙蓉翠":金色的波光倒映着翠绿的芙蓉。
"须臾素景当瑶空":片刻之间,洁白的月光布满天空,
"寒光下烛冯夷宫":寒冷的光辉照亮了水神的宫殿。
"云梦微茫冰鉴里":云梦泽在如镜的湖水中模糊不清,
"沅湘浩荡玉壶中":沅江和湘江在玉壶般的湖水中浩浩荡荡。
"霜华初飞风浪息":寒霜刚刚飘落,风浪渐渐平息,
"万籁无声夜方寂":万籁俱寂,夜晚一片宁静。
"仿佛湘灵汗漫游":仿佛看到湘水之神在自由自在地遨游,
"虹桥直跨天南北":彩虹般的桥梁横跨在天地之间。
"但见鸥汀与鹭洲":只看见鸥鸟栖息的小洲和白鹭聚集的沙洲,
"折苇寒莎带浅流":折断的芦苇和寒莎在浅流中摇曳。
"缟衣纶巾湘中老":一位身着白衣、头戴纶巾的湘中老人,
"高歌取醉岳阳楼":在岳阳楼上高歌畅饮,一醉方休。
"回看月下西山去":回头看,月亮向西山落下,
"湖水悠悠自东注":湖水悠悠地向东流去。
"洞庭咫尺西南陬":洞庭湖近在咫尺,在西南的角落,
"赤岸银河万里秋":岸边的银河在万里秋光中闪烁。
明朝第五位皇帝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代皇帝。永乐九年立为皇太孙,数从成祖北巡、征讨。仁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洪熙元年即皇帝位,年号宣德。他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继续实行仁宗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史称“仁宣之治”。卒葬于景陵,庙号宣宗,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擅长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等绘画,书法遒劲圆熟。其作品风格雅致,诗文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乐静诗》《武侯高卧图》《雪意歌》等。
1. 分段赏析
“洞庭秋水清彻底,岳阳城头月初起”开篇两句勾勒洞庭湖的秋夜全景。一个“清”字写出湖水的澄澈见底,“彻底”二字强化了这种通透感。后句将视角转向岳阳城,“月初起”三字既点明时间,又以月光初升的动态呼应前句静态的湖水描写,形成动静相宜的开篇格局。“巴山落影半湖阴,金波倒浸芙蓉翠”此联聚焦月光下的湖面光影。“巴山落影”描绘远处山峦在湖面的投影,“半湖阴”精确表现了月光斜照形成的明暗分割。后句“金波”喻指月光水面,“芙蓉翠”既实指湖中荷叶,又通过翠绿倒影与金色波光的色彩对比,展现秋夜水景的瑰丽。“须臾素景当瑶空,寒光下烛冯夷宫”时间流转中展现月色变化。“素景”指皎洁月轮,“瑶空”喻指夜空如美玉般澄澈。“寒光下烛”四字尤为精妙,既写月光如烛火般倾泻的形态,又以“寒”字暗合秋夜特征,而“冯夷宫”(水神居所)的想象将实景与神话勾连,增添浪漫色彩。“云梦微茫冰鉴里,沅湘浩荡玉壶中”空间视角转向宏大场景。“云梦”“沅湘”代指洞庭湖及其支流,前句将湖面比作“冰鉴”(冰面镜子),突出其平滑如镜;后句以“玉壶”比喻湖水容纳江河的恢弘气象,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构成奇幻的秋夜水景图。“霜华初飞风浪息,万籁无声夜方寂”从视觉转向多感官描写。这两句描写了秋霜刚刚开始飘落,风浪也渐渐平息,夜晚一片寂静,万物都没有了声音。“霜华初飞”点明了季节是秋季,增添了一丝清冷的氛围。“风浪息”和“万籁无声”则突出了夜晚的宁静,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好。“仿佛湘灵汗漫游,虹桥直跨天南北”诗人仿佛看到湘水之神在自由自在地漫游,而一座虹桥横跨在天地之间。“湘灵汗漫游”运用了神话传说,为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联想到湘水之神的美丽和灵动。“虹桥直跨天南北”则描绘出一幅壮观的画面,彩虹般的桥梁横跨天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见鸥汀与鹭洲,折苇寒莎带浅流”视角拉回现实景物。只见鸥鸟栖息的小洲和鹭鸟停留的沙洲,折断的芦苇和寒冷的莎草伴随着浅浅的水流。“鸥汀与鹭洲”描绘出湖边的生态景象,展现出一种自然的生机与和谐。“折苇寒莎带浅流”则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强化了秋寒气息,为下文人物流转做铺垫。“缟衣纶巾湘中老,高歌取醉岳阳楼”人物形象的突然插入形成叙事转折。“缟衣纶巾”的隐士装扮,“高歌取醉”的狂放姿态,在静谧夜景中凸显文人雅趣,岳阳楼的地理标识也暗含对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潜在呼应。“回看月下西山去,湖水悠悠自东注”诗人回头望去,月亮已经向西山方向移动,湖水则悠悠地向东流淌。“回看月下西山去”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和月亮的移动,给人一种时光匆匆的感觉。“湖水悠悠自东注”描绘出湖水流动的状态,“悠悠”二字表现出湖水的平静和从容,也暗示了大自然的永恒与不息。“洞庭咫尺西南陬,赤岸银河万里秋”最后两句,诗人说洞庭湖近在咫尺的西南角,赤色的岸边仿佛万里银河,充满了浓浓的秋意。“洞庭咫尺西南陬”再次点明了地点,“赤岸银河万里秋”则将赤色的湖岸与银河相类比,夸张地表现出秋夜洞庭湖景色的壮丽与辽阔,营造出一种悠远、深邃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明·华亭故人《贾生诗》
下一篇:明·唐寅《江南送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