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朝代:唐作者:李咸用浏览量:1
hào
dàng
dōng
fēng
péi
huí
suǒ
qīn
wēi
chéng
sān
miàn
shuǐ
shù
biān
chūn
shuāi
shì
nán
xiū
dào
huā
shí
chèn
pín
tāo
tāo
tiān
xià
zhě
chù
wèn
tōng
jīn

译文

在浩荡的东风之中,我徘徊不定,没有亲近之人。高险的城墙三面环水,古老的树木一侧呈现出春天的景象。衰败的时代难以修行正道,在这鲜花盛开的时节却感觉与贫困不相称。天下纷扰、人流如潮,却不知到哪里去询问渡口。

逐句剖析

"浩荡东风里":在浩荡的东风之中,

"裴回无所亲":我徘徊不定,没有亲近之人。

"危城三面水":高险的城墙三面环水,

"古树一边春":古老的树木一侧呈现出春天的景象。

"衰世难修道":衰败的时代难以修行正道,

"花时不称贫":在这鲜花盛开的时节却感觉与贫困不相称。

"滔滔天下者":天下纷扰、人流如潮,

"何处问通津":却不知到哪里去询问渡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是唐代诗人李咸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同时融入了诗人深沉的身世感慨。首联点明在浩荡东风中诗人徘徊孤独,无所依靠,奠定了全诗孤寂的基调。颔联描写了危城、古树与春景,营造出一种衰败而又带有生机的氛围。颈联由景及情,感叹衰世难以修行正道,即便身处花时,贫困的境遇仍让人感到不适。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在纷扰天下中迷茫无措,不知何处寻求人生出路的悲叹。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对身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咸用(?~?),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曾为浙西推官,世称李推官。为人重节操,论交持古道。工诗,尤擅乐府、律诗。其诗远学魏晋至初唐风格,近承中唐张籍、李贺一路,部分作品古调高迈。亦多作律诗,咏物、赠答之作清新警切,能得人情物理。在晚唐诗人中,其属众体兼备者。代表作品有《长歌行》《秋夕》《咏柳》等。著有《披沙集》六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浩荡东风里,裴回无所亲​​:“浩荡东风”描绘出春日里东风强劲、气势宏大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而又略带萧瑟的感觉。“裴回无所亲”,“裴回”即徘徊,诗人在东风中徘徊不定,且没有亲近之人,直接点明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全诗奠定了孤寂的基调。​​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危城三面水”,描绘出高险的城墙被水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沧桑、衰败的感觉。“古树一边春”,古老的树木一侧呈现出春天的景象,既有生机又因古树的沧桑而显得有些凄凉。这两句诗通过对危城和古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衰败而又带有生机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时代的感慨。​​衰世难修道,花时不称贫​​:“衰世难修道”,诗人感叹自己所处的时代衰败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下难以修行正道,表达了对时代的失望和对自身处境的无奈。“花时不称贫”,在鲜花盛开的时节,贫困的状态显得格格不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贫困和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深化了诗人的身世之叹。​​滔滔天下者,何处问通津​​:“滔滔天下者”,描绘出天下纷扰、人流如潮的景象,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何处问通津”,诗人在这样的天下中迷茫无措,不知到哪里去询问人生的出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悲叹,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古木一边春”,绝好。“危城三面水”不知指何郡?盖多有之。“衰世难行道”,太浅露。以一句好,不容弃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以句法不甚修饰见古。

明曹学佺《五朝诗善鸣集》

# 冯班:古人行道,只在立身行己。平常处衰世薄俗,古道自然难行……“衰世难行道”,正是妙句。纪昀;晚唐诗往往露骨、然佳句不可没。又云:六句却好。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披沙集》中,不仅以“见后却无语,别来长独愁”、“危城三面水,古树一边春”诸句显也。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东亭闲望》

下一篇:唐·吴融《秋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