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liǔ
dào
yuàn

朝代:唐作者:戴叔伦浏览量:1
shàng
shuí
jiā
yǎn
zhú
fēi
niǎo
hún
chūn
huī
xié
shēn
xiàng
rén
shí
jiàn
huā
piàn
piàn
fēi

译文

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溪边青青的翠竹掩映着幽静的道院,清脆的鸟鸣声声婉转,似乎在告诉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晌午了太阳斜照进悠长的街巷不见一个人影,只见洁白的梨花一片一片地从眼前飘过。

逐句剖析

"溪上谁家掩竹扉":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溪边青青的翠竹掩映着幽静的道院,

# 竹扉:竹门。

"鸟啼浑似惜春晖":清脆的鸟鸣声声婉转,似乎在告诉人们要珍惜大好春光。

# 春晖:春光。,浑:简直。

"日斜深巷无人迹":晌午了太阳斜照进悠长的街巷不见一个人影,

"时见梨花片片飞":只见洁白的梨花一片一片地从眼前飘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柳溪道院》是唐代戴叔伦创作的七言绝句。开篇“溪上谁家掩竹扉”,诗人行至溪边,见竹扉半掩,未直接点明道院,却以这清幽之景勾起读者好奇,引发对居所主人的遐想。“鸟啼浑似惜春晖”,鸟啼声声,仿佛在留恋春日余晖,赋予鸟以情感,为画面增添灵动生气,同时借景烘托出春日傍晚的美好与静谧。“日斜深巷无人迹”,夕阳西下,深巷中不见人影,营造出空旷、静谧的氛围,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这份宁静中的闲适。“时见梨花片片飞”,在寂静的深巷中,偶有片片梨花飘落,梨花的洁白、轻盈与这清幽环境相融,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诗意与柔美。全诗短短四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柳溪道院周边宁静、淡雅的村野傍晚景色,意境优美空灵,于静谧中蕴含生机,尽显诗人对这般高雅脱俗之景的喜爱与赞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题材诗。描绘了诗人路过柳溪道院时所见之景,介绍了溪边半掩的竹扉、啼鸣的鸟儿、西斜的落日、无人的深巷以及飘落的梨花。体现出春日傍晚的美好与静谧,营造出一种空旷、清幽且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柳溪道院周边宁静、淡雅的村野景色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借景抒情,展现出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远离喧嚣的闲适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环境描写:通过对“竹门轻掩”“深巷无人”“日斜”等景象的描绘,细致展现出道院幽静的环境,为诗歌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末句“时见梨花片片飞”,通过描绘片片飞舞的梨花这一春将尽的景象,衬托出诗人内心对时光流逝、春光将尽的叹惜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首句“溪上谁家掩竹扉”,诗的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神秘的氛围。诗人行至溪边,目光所及,一扇竹扉半掩,似在向人诉说着居所的宁静与主人的闲适。“谁家”二字,引发读者对居所主人的好奇,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几分遐想的空间。第二句“鸟啼浑似惜春晖”,此时,清脆的鸟啼声传来,仿佛鸟儿也在留恋这即将逝去的春日余晖。诗人巧妙地运用移情手法,将自己对春光的珍惜之情赋予鸟儿,使鸟儿的啼鸣带上了浓浓的情感色彩。春光易逝,美好总是短暂,鸟儿的啼叫更让人体会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其次“日斜深巷无人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夕阳渐渐西斜,余晖洒在深巷之中,却不见一个人影。“日斜”点明了时间,同时也渲染出一种静谧、孤寂的氛围。深巷的空寂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道院周边环境的清幽。末句“时见梨花片片飞”,在这寂静的深巷中,偶尔可见洁白的梨花如雪般飘落。梨花的飘落,既点明了时节已至春暮,又与次句中“惜春晖”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叹惋之情。落花无情,却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而小鸟的啼鸣又似有情,两者相互映衬,使诗人的哀愁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登楼望水》

下一篇:唐·元稹《献荥阳公诗五十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