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谁比方":十八学士谁能与之相比,
"争如瑚琏登明堂":就像那珍贵的瑚琏得以陈列在明堂之上。
"立本丹青褚亮赞":阎立本的绘画,褚亮的赞辞,
"至今遗事犹焜煌":至今这些事迹依然光辉灿烂。
"有隋之季天壤坼":在隋朝末年,天地仿佛要崩裂,
"英雄草昧皆侯王":各路英雄在乱世中崛起,纷纷成为诸侯和帝王。
"真人挥霍静区宇":真命天子李世民纵横捭阖,使天下安定,
"遂偃干戈兴文章":于是停息战事,兴起文化文章。
"天策弘开盛儒雅":天策府盛大开张,汇聚了众多儒雅之士,
"群髦会萃皆才良":各类杰出人才纷纷聚集,个个都是贤良之才。
"丈夫逢时能自见":大丈夫遇到好时机就能展现自己的才能,
"智谋艺术皆雄长":无论是智谋还是技艺都非常突出。
"惜哉嘉猷亦未远":可惜这些美好的谋划和文章也没能流传久远,
"风流犹自沿齐梁":其文学风尚还只是沿袭了齐、梁的风格。
"吾读成周《卷阿》诗":我读成周时期的《卷阿》这首诗,
"吉士蔼蔼如凤凰":贤良之士济济一堂就如同凤凰一般。
"能以六典致太平":周朝凭借六典实现了太平盛世,
"远追二帝轶夏商":远远超越了尧、舜以及夏、商。
"唐初得士宜比迹":唐朝初年得到众多贤士本应与周朝的成就相媲美,
"胡为致治非成、康":可为什么所达到的治世却比不上周成王、周康王时期呢?
"中间岂无河、汾徒":这期间难道没有像王通及其弟子那样的贤才吗,
"晻遏师门竟不扬":只是被埋没,师门的学说也未能宣扬开来。
# 晻:一作“唵”。
"吁嗟房、杜已如此":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贤才都难以让唐朝达到更高的治世水平,
"何恨薛生先蚤亡":又何必为薛收过早去世而遗憾呢!
明代散文家,唐宋派代表作家
归有光(1507~1571),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提倡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其文上承唐宋八大家,主张属文应“出于意之所诚”,重道德与人情。他所作记叙、抒情之文尤为人推重,以朴素简洁、善于叙事著称,有“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唐时升《归公墓志铭》)之评。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寒花葬志》。著有《震川先生集》。
1. 分段赏析
“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开篇诗人以反问起笔,气势不凡,抛出“十八学士谁能相比”的疑问,紧接着给出答案,强调十八学士如同珍贵的瑚琏玉器,可登明堂之高,尽显尊贵与重要。瑚琏在古代是宗庙祭祀的礼器,象征着尊贵与贤能,诗人借此意象,高度赞扬十八学士的卓越不凡,点明对他们的极高评价,为全诗奠定了赞美十八学士的基调,也引发读者对十八学士的好奇与关注。“立本丹青褚亮赞,至今遗事犹焜煌”此句诗人列举阎立本和褚亮两位十八学士中的典型人物,以阎立本精湛的丹青技艺和褚亮出色的赞语,展现出十八学士群体中人才各有所长、多才多艺的特点。阎立本以绘画闻名,其作品能生动地记录历史场景和人物风貌;褚亮的赞语则可能对当时的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和宣扬。诗人指出他们的事迹至今依然辉煌,强调了十八学士影响力的持久性和深远性,让读者感受到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璀璨光芒,也体现出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事迹的崇敬与赞美。“有隋之季天壤坼,英雄草昧皆侯王”这两句诗为读者描绘了隋朝末年的混乱局势。“天壤坼”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天下分崩离析、动荡不安的景象,如同天地都要分裂一般。在这样的乱世之中,“英雄草昧皆侯王”,众多英雄豪杰在混乱中崛起,纷纷占据一方,成为侯王。此句既交代了十八学士所处的时代背景,展现出时代的动荡与机遇并存,为后文十八学士在乱世中发挥才能做铺垫,又体现出在乱世中人才辈出、群雄逐鹿的局面,为诗歌增添了宏大的历史氛围。“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诗人指出,在乱世之中出现了真命天子,他凭借非凡的才能和魄力,施展手段平定天下,使动荡的局势得以安定。“真人”一词带有神话色彩,暗示这位天子具有非凡的使命和能力;“挥霍”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天子在平定天下过程中行动的果断、洒脱和气势磅礴。天下平定后,“遂偃干戈兴文章”,天子放下武器,开始致力于文化建设。这一句体现出时代从战乱到和平、从武力征伐到文化发展的重要转变,也暗示十八学士将在文化振兴的新征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凸显出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使命与价值。“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此句描绘了天策府大开,汇聚了众多儒雅之士的盛况。“弘开”一词展现出天策府的开放与包容,以及其规模之大;“盛儒雅”则突出了天策府内人才的儒雅气质和文化素养。“群髦会萃皆才良”进一步强调众多才俊汇聚于此,这些人都是才华出众、品德优良的杰出人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天策府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也表明十八学士作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同样是优秀人才的代表,进一步强调了人才汇聚所形成的强大力量和积极氛围。“丈夫逢时能自见,智谋艺术皆雄长”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十八学士等贤才的赞美之词。“丈夫逢时能自见”强调大丈夫在遇到合适的时机时,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价值。在隋末唐初的时代变革中,十八学士等贤才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智谋艺术皆雄长”则具体指出他们无论是在智谋策略方面,还是在艺术文化领域,都非常突出,远超常人。诗人通过此句,既赞扬了十八学士把握时机、施展才华的能力,又体现出他们在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展现出这一群体的全面发展和超凡实力,表达出对他们的钦佩与赞赏之情。“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诗人在此笔锋一转,流露出惋惜之情。“惜哉”二字直接点明情感基调,“嘉猷”指好的谋略和做法,诗人感叹这些优秀的谋略和文化成果并没有流传很远,其风流遗韵还只是沿袭齐、梁时期。齐、梁时期虽然文化繁荣,但也存在一些浮华、绮丽的文风弊端。诗人借此指出,尽管唐初有十八学士等众多贤才,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传承和发展上仍存在不足,未能突破前人的局限,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文化发展在创新和突破方面的局限性,也表达出诗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期望。“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皇”诗人在此引用成周时期的《卷阿》诗,“吾读”二字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诗歌更具亲切感。《卷阿》诗中描写了众多贤士如同凤凰般齐聚,展现出人才济济、和谐美好的景象。诗人通过引用这一经典,将古代成周时期的贤士与唐初的十八学士进行对比,暗示十八学士也如诗中贤士般优秀,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品质,同样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一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出诗人对十八学士的肯定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像古代贤士一样,创造出辉煌的成就。“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了对理想治国理政方式和贤才作用的向往。“六典”是古代的典章制度,诗人认为能够凭借完善的六典制度实现太平盛世,这样的功绩可以远追上古时期的尧、舜二帝,超越夏、商两代。此句体现出诗人对贤才与制度相结合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理想追求,也暗示十八学士作为贤才,若能充分发挥作用,借助良好的制度,就有可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这既是对十八学士的期望,也是对理想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憧憬,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唐初得士宜比迹”指出唐初得到了像十八学士这样众多的贤才,按照常理应该有与古代贤君相似的功绩,能够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然而,“胡为致治非成、康”,为什么唐初的治理效果却没有达到周成王、周康王时期的成康之治那样的水平呢?这一疑问揭示了唐初虽然拥有人才优势,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或者在制度、政策等方面存在不足。诗人通过这样的疑问,表达出对唐初政治治理的反思,也体现出他对国家治理的关注和对更好治理效果的追求。“中间岂无河、汾徒,晻遏师门竟不扬”诗人在此感叹贤才被埋没的现象。“河、汾徒”指的是河汾学派的学者,他们学识渊博,具有卓越的才能和见解。诗人提出疑问,难道在唐初这一时期没有像河汾学派那样的优秀人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然而,这些人才却“晻遏师门竟不扬”,被埋没在师门之中,名声不显,才华无法得到充分施展。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被埋没人才的惋惜之情,也暗示即使在人才辈出的时代,仍然存在人才不能得到重视和任用的问题,反映出当时社会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机制上可能存在的缺陷,体现出诗人对人才问题的深刻关注和对改善人才环境的期望。“吁嗟房、杜已如此,何恨薛生先蚤亡”诗人在结尾处发出感叹。“房、杜”指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是十八学士中的杰出代表,为唐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卓越的智谋和才能闻名于世。诗人感叹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人才已经非常出色了,他们的功绩和才能令人赞叹。然而,“何恨薛生先蚤亡”,更不必说早早去世的薛生。薛生或许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人才,他的早逝让诗人深感遗憾。诗人通过对房、杜二人的肯定和对薛生早亡的遗憾,突出了人才的难得和珍贵,也表达出对人才命运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人才的关注和对人才价值的重视这一主题,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对人才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才境遇的深切关怀。
上一篇:明·谢榛《野兴》
下一篇:明·高启《梅花九首(其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