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à
lóu

朝代:明作者:宋濂浏览量:3
huà
lóu
yīn
yīn
zhù
bái
jiāo
liú
xíng
chūn
yáng
liǔ
qiáo
shǒu
zhōng
yīng
jiǔ
yùn
cháo
lián
huán
dài
jiě
kǒu
hén
xiāo
hēi
jiǎ
西
lái
ruò
fēng
chéng
piàn
qíng
bái
wèi
luò
jué
xíng
chén
guā
zhōu
tóu
guǐ
huàn
rén

译文

华美的画楼中,情意恳切地藏着肌肤胜雪的娇柔女子,紫骝马在春光里行过杨柳依依的小桥。手中端着鹦鹉杯,酒意泛起的红晕如潮,连环金带解开,唇上的印痕渐渐消褪。身着黑甲的兵卒从西边杀来,像狂风暴雨般迅猛,践踏之处,只剩一片无情的焦土。白日还未落下,路上已断绝行人的踪迹,瓜洲渡头,只听得见鬼魂在暗夜中呼唤。

逐句剖析

"画楼殷殷贮白娇":华美的画楼中,情意恳切地藏着肌肤胜雪的娇柔女子,

"紫骝行春杨柳桥":紫骝马在春光里行过杨柳依依的小桥。

"手中鹦鹉酒晕潮":手中端着鹦鹉杯,酒意泛起的红晕如潮,

"连环带解口痕消":连环金带解开,唇上的印痕渐渐消褪。

"黑甲西来若风雨":身着黑甲的兵卒从西边杀来,像狂风暴雨般迅猛,

"踏成一片无情土":践踏之处,只剩一片无情的焦土。

"白日未落绝行尘":白日还未落下,路上已断绝行人的踪迹,

"瓜洲渡头鬼唤人":瓜洲渡头,只听得见鬼魂在暗夜中呼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画楼歌》是明初诗人宋濂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先写画楼中美人娇柔、公子踏春饮酒的欢愉场景,描绘出“白娇”贮楼、紫骝行桥、鹦鹉持酒的闲适画面;后笔锋一转,写黑甲军队如风雨般西来,踏碎美好成“无情土”,白日未落已绝行尘,瓜洲渡头唯闻鬼唤。诗中运用前后场景的强烈对比手法,语言直白而富有张力,通过乐景与惨景的骤变,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抒发了对和平被破坏的痛惜与对苦难的悲悯之情,情感反差鲜明,引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画楼殷殷贮白娇,紫骝行春杨柳桥”勾勒出和平时期画楼周围的繁华景象。“画楼殷殷”写出画楼热闹繁盛的氛围,“贮白娇”暗指楼中藏有娇美的女子,充满生活气息;“紫骝行春杨柳桥”描绘出骏马在春天的杨柳桥畔漫步的画面,“紫骝”“杨柳桥”“行春”等意象组合,展现出一派明媚闲适的春日风光,奠定了前半部分欢愉的基调。“手中鹦鹉酒晕潮,连环带解口痕消”聚焦楼中宴饮的欢愉场景,细节生动。“手中鹦鹉”写出楼中人把玩鹦鹉的闲情,“酒晕潮”描绘出饮酒后面颊泛红的娇态;“连环带解口痕消”则通过解开连环腰带、唇上酒痕消散的细节,暗示宴饮的尽兴与亲昵,将和平时期的享乐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黑甲西来若风雨,踏成一片无情土”笔锋骤转,写出战乱的突然降临与毁灭性。“黑甲西来”指穿着黑甲的军队从西边杀来,“若风雨”以比喻极写军队来势汹汹、迅猛异常;“踏成一片无情土”则直白地展现了战乱对繁华景象的摧残,曾经的美好瞬间化为焦土,“无情”二字充满对战争残酷的痛恨。“白日未落绝行尘,瓜洲渡头鬼唤人”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惨状,令人心惊。“白日未落绝行尘”写出白天还未结束,路上已断绝行人车马的尘埃,暗示人烟稀少、一片死寂;“瓜洲渡头鬼唤人”则以“鬼唤人”的惊悚场景,刻画出战乱后渡头亡魂遍野的悲惨景象,将战争带来的灾难推向极致,充满对生命逝去的哀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张时彻《采葛篇》

下一篇:明·刘基《松叶酒歌寄梁安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