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朝代:明作者:宋濂浏览量:3
yīng
yīng
xiá
zhōng
jiàn
sān
chǐ
qiū
shuǐ
míng
shàng
yǒu
xīng
wén
shí
zuò
lóng
míng
zhù
shuāng
xióng
yún
shì
ōu
shēng
gāo
jiǔ
shī
xiù
xuán
jiā
chéng
yuàn
jiè
chì
fèng
chú
xián
shàng
bái
jīng
wèi
guó
zhǎn
nìng
chén
zuò
jiàn
tài
jiē
píng

译文

剑光如英华在匣中闪耀,剑身三尺长,亮得如同秋日里的清水。剑身刻有北斗七星纹路,每到夜晚,它就会发出好似龙吟般的声响。双剑合铸成雌雄一对,相传出自欧冶子的神工。好久没拿鹈膏来保养擦拭了,如今剑身生了锈,结出了一层黑黑的硬痂。真盼着能借来赤色凤凰的幼鸟,将此剑衔往天帝居住的玉京宫。若能斩杀朝中奸邪之臣,让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逐句剖析

"英英匣中剑":剑光如英华在匣中闪耀,

"三尺秋水明":剑身三尺长,亮得如同秋日里的清水。

"上有七星文":剑身刻有北斗七星纹路,

"时作龙夜鸣":每到夜晚,它就会发出好似龙吟般的声响。

"铸此双雌雄":双剑合铸成雌雄一对,

"云是欧冶生":相传出自欧冶子的神工。

"鹈膏久不施":好久没拿鹈膏来保养擦拭了,

"绣涩玄痂成":如今剑身生了锈,结出了一层黑黑的硬痂。

"愿借赤凤雏":真盼着能借来赤色凤凰的幼鸟,

"衔上白玉京":将此剑衔往天帝居住的玉京宫。

"为国斩佞臣":若能斩杀朝中奸邪之臣,

"坐见泰阶平":让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体(其二)》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八句描绘匣中宝剑的外形、来历及现状,“三尺秋水明”“时作龙夜鸣”等句展现宝剑的非凡与落寞;后四句抒发愿望,诗人愿借凤凰将宝剑衔至京城,以之斩杀佞臣,实现天下太平。全诗借剑抒怀,通过对宝剑的刻画与期望,含蓄表达诗人渴望为国除奸、建功立业的抱负,语言古朴,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巧妙,体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与壮志豪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英英匣中剑,三尺秋水明”两句描写宝剑的外在形态。“英英”生动展现宝剑的光彩夺目,“三尺秋水明”以秋水比喻剑身的明亮澄澈,将宝剑的光泽感形象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宝剑的精美与不凡。“上有七星文,时作龙夜鸣”进一步刻画宝剑的神秘与灵异。“七星文”赋予宝剑神秘的文化符号,增添其历史厚重感与独特魅力;“时作龙夜鸣”运用拟人和想象,将宝剑赋予龙的灵性,仿佛宝剑有生命般,在夜晚发出如龙鸣般的声响,营造出奇幻且震撼的氛围。“铸此双雌雄,云是欧冶生”交代宝剑的铸造者与来历。传说欧冶生是铸剑大师,说此剑由他所铸,提升了宝剑的身价与传奇色彩;“双雌雄”点明宝剑成双的特质,暗示宝剑的珍贵,也为诗歌增添一丝浪漫神秘的气息。“鹈膏久不施,绣涩玄痂成”描述宝剑如今的状况。古时常用鹈膏保养刀剑,“鹈膏久不施”说明宝剑长期未得到保养,“绣涩玄痂成”细致描绘出宝剑因长久闲置而生锈、表面形成黑色硬壳的模样,与前文宝剑的光彩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其落寞境遇。“愿借赤凤雏,衔上白玉京”抒发诗人的愿望。诗人希望借助赤色凤凰,将宝剑带到京城。“赤凤雏”充满神话色彩,象征着一种超凡的力量与途径;“白玉京”代指京城,此句为下文表达用剑为国效力做铺垫,展现诗人的想法。“为国斩佞臣,坐见泰阶平”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诗人直言要用宝剑为国家斩杀奸佞之臣,“泰阶平”是古代星象学说中天下太平的象征,诗人期望通过斩杀佞臣实现天下太平,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为国除奸、建立太平盛世的宏伟抱负与爱国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赵今燕《续首句成韵(二首)》

下一篇:明·姚旅《夕佳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