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明作者:宋濂浏览量:3
míng
xīng
shēng
jiǎo
yuǎn
yuán
zhōng
guó
yǎng
zhào
yào
耀
bǎo
jiàn
chū
qiū
kōng
zhāo
huà
wéi
shí
xià
shā
tóng
niú
yáng
huò
jiàn
dào
ér
tóng
wèi
gāo
zhì
shēn
wēi
tuì
退
cáng
bǎo
zhōng

译文

明亮的星星在夜晚升起,像角一样高悬,远远地倚立在紫微星垣之中。四方诸侯都仰望着它的光芒,它像一把宝剑出自清冷的秋空。忽然有一天,它化作了一块石头,下沉到地面与沙砾混在一起。牛羊有时会踩在它上面,就连孩童也来欺辱它。身居高位时要知道自身的危险,退隐潜藏才能保全终生。

逐句剖析

"明星夜生角":明亮的星星在夜晚升起,像角一样高悬,

"远倚紫垣中":远远地倚立在紫微星垣之中。

"四国仰照耀":四方诸侯都仰望着它的光芒,

"宝剑出秋空":它像一把宝剑出自清冷的秋空。

"一朝化为石":忽然有一天,它化作了一块石头,

"下与沙砾同":下沉到地面与沙砾混在一起。

"牛羊或践履":牛羊有时会踩在它上面,

"戮辱到儿童":就连孩童也来欺辱它。

"位高知身危":身居高位时要知道自身的危险,

"退藏保其终":退隐潜藏才能保全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拟古(其一)》是明代宋濂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歌前四句写明星生于天际、倚立紫垣,光芒照耀四方,如秋空宝剑般显赫;中间四句转写其一朝化为顽石,与沙砾无异,甚至遭牛羊践踏、儿童欺辱;最后两句点明主旨,道出“位高知身危,退藏保其终”的处世思考。全诗语言质朴直白,风格沉郁而富有哲理,于叙事中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明星夜生角,远倚紫垣中”,描绘明星的显赫。“生角”赋予明星动态与锐气,“倚紫垣”点出其身处高位(紫垣常指宫廷或天空高位),寥寥数字勾勒出其居高临下的态势,为下文的盛极而衰埋下伏笔。“四国仰照耀,宝剑出秋空”,写明星的辉煌影响。“四国仰照耀”极言其光芒普照、受四方敬仰;“宝剑出秋空”以比喻手法,将明星比作秋日高空的宝剑,既显其锐利威严,又含清冷肃杀之意。“一朝化为石,下与沙砾同”,转折写明星的衰落。“一朝”突出变化之快,“化为石”与前文“明星”形成强烈对比,“下与沙砾同”直白写出其跌落尘埃、与凡俗无异的境遇,反差中暗含对世事无常的感慨。“牛羊或践履,戮辱到儿童”,此句续写衰落的惨状。“牛羊践履”“儿童戮辱”,以具体场景展现其沦为卑微之物、任人欺凌的境地,将“与沙砾同”的卑微具象化,流露出惋惜之情。“位高知身危,退藏保其终”,点明主旨。由明星的兴衰联想到人事,道出“位高”易致“身危”的道理,进而提出“退藏保其终”的处世之道。这两句是对前文景象的升华,将自然现象的感慨转为对人生智慧的总结,语言平实却意味深长,使全诗的哲理得以凸显。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蒲庵禅师《寄北弹佑讲主洪武初应高僧召》

下一篇:明·赵今燕《送王仲房还新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