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án
shū
shì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zhú
mén
máo
dài
cūn
shù
shēng
yǒu
bìn
bái
zhǐ
yīng
qiū
liàn
yǎn
hūn
duō
wèi
chāo
shū
yàn
jīng
fēng
dēng
dòng
yuán
jiào
shuāng
lín
xiàng
shí
shū
dài
gōng
chéng
西
shí
qīng
wèn
mìng

译文

竹门茅屋环绕着乡村居住,几亩薄田便能自给自足。鬓发斑白应是因秋天锤炼诗句,眼花常因夜间抄书。大雁受惊掠过风中的江岸,渔灯闪烁,猿猴啼叫于被霜覆盖的树林,橡果稀疏。待到功成名就便向西归隐,世道清明时不再问命运如何。

逐句剖析

"竹门茅屋带村居":竹门茅屋环绕着乡村居住,

"数亩生涯自有余":几亩薄田便能自给自足。

"鬓白只应秋炼句":鬓发斑白应是因秋天锤炼诗句,

"眼昏多为夜抄书":眼花常因夜间抄书。

"雁惊风浦渔灯动":大雁受惊掠过风中的江岸,渔灯闪烁,

"猿叫霜林橡实疏":猿猴啼叫于被霜覆盖的树林,橡果稀疏。

"待得功成即西去":待到功成名就便向西归隐,

"时清不问命何如":世道清明时不再问命运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闲居书事》是唐代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描写诗人的闲居生活,展现了他甘于贫苦、勤奋学习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首联描绘了诗人的居住环境,竹门茅屋,几亩田地,虽简朴但自足,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淡泊态度。颔联诗人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学习的执着。白发因秋而生,眼昏因夜读而起,展现了诗人勤奋好学的精神。颈联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如雁惊、猿叫,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亲近。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功成名就的期待,以及对命运的豁达态度,即使命运如何,也要追求自己的理想。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通过对闲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心态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闲居抒怀诗。通过描写诗人在乡村的闲居生活,表现了他甘于贫苦、勤奋学习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学成致仕的渴望。诗中描绘了简朴的乡村生活场景,如竹门茅屋、数亩田地,展现了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炼句”“抄书”的学习生活。最后,诗人表达了功成名就后不问命运、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2. 分段赏析

首联:“竹门茅屋带村居,数亩生涯自有余。”诗人描绘了自己居住的环境,竹门茅屋,与村庄相连,几亩田地,生活自给自足,展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颔联:“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多为夜抄书。”诗人虽已年老,鬓发斑白,但依然坚持创作,夜晚抄书,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颈联:“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描绘了夜晚的景象,雁群惊飞,渔灯摇曳,猿猴在霜林中啼叫,橡实稀疏,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尾联:“待得功成即西去,时清不问命何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一旦功成名就,便离开此地,追求更高的境界,不问命运如何,体现了他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3. 作品点评

《闲居书事》这首诗整体风格简洁明快,语言自然流畅,用词精准且富有深意。诗人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诗中的景物描写生动逼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清风拂面般的宁静与祥和。通过对闲适生活的描绘,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荀鹤)集中亦间有佳句,如“一溪寒色渔收网,半树斜阳鸟傍巢”“雁惊风浦渔灯动,猿叫霜林橡实疏”、“秋登岳寺云随步,夜宴江楼月满身”“寒雨旋疏丛菊艳,晚风时动小松阴”,殊不减许浑。但佳者止得一联,不能前茅后劲,又鄙俚者太不堪耳。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白鹭鸶》

下一篇:唐·徐彦伯《采莲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