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再拜":韩愈再拜:
# 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我有幸同您认识已经好多年了。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开始时也曾受到您一些称赞。
"贫贱也":后来由于我贫贱,
"衣食于奔走":为了生计而奔波,
"不得朝夕继见":所以不能早晚经常拜见。
"其后":此后,
"阁下位益尊":您的地位越来越尊贵,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依附侍候在您门下的人一天天地增多。
# 门墙:原指师门,此处泛指尊者的门下。,伺候:等候,此处有依附的意思。
"夫位益尊":地位越来越尊贵,
"则贱者日隔":跟贫贱的人就会一天天地疏远间隔;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伺候在六下的人一天天在增加,
"则爱博而情不专":那么由于您喜欢的人多了,而对于旧友的情意也就不专了。
"愈也道不加修":我的品德修养方面没有加强,
"而文日益有名":而所写的文章却一天比一天多出名。
"夫道不加修":品德方面不完善,
"则贤者不与":那么贤德的人就不会赞扬;
# 贤者:此处指陈给事。
"文日益有名":文章越来越有名,
"则同进者忌":那么我与同路求进的人就会妒忌。
"始之以日隔之疏":起初,您我由于经常不见面而疏远,
"加之以不专之望":以后又加上我对您感情不专的私下抱怨,
"以不与者之心":而您又怀着不再赏识的情绪,
"而听忌者之说":并且听任妒忌者的闲话。
"由是阁下之庭":由于这些原因,您的门庭之中,
"无愈之迹矣":就没有我的足迹了。
"去年春":去年春天,
"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我也曾经去拜见过您一次。
# 进谒:前去拜见。
"温乎其容":您面色温和,
"若加其新也":好像是接待新近结交的朋友;
"属乎其言":谈话连续不断,
"若闵其穷也":好像同情我穷困的处境。
# 闵:(mǐn)同“悯”,怜恤,哀伤。
"退而喜也":告辞回来,非常高兴,
"以告于人":便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别人。
"其后":此后,
"如东京取妻子":我回东京去接妻子儿女,
# 妻子:指妻子和儿子。
"又不得朝夕继见":又不能朝夕连续与您相见了。
"及其还也":等我回来后,
"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我又曾经拜访过您一次。
"邈乎其容":您表情冷漠,
# 邈:(miǎo)远,此处形容脸上表情冷漠。
"若不察其愚也":好像不体察我个人的苦衷;
# 若不察其愚:好像没有察见我的愚衷。
"悄乎其言":沉默寡言,
"若不接其情也":好像是不理会我的情意。
"退而惧也":告辞回来,心中恐惧,
"不敢复进":不敢再登门拜见。
"今则释然悟":现在我恍然大悟,
"翻然悔曰":非常懊悔,心里想:
"其邈也":您那种冷漠的表情,
"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是责怪我不常去拜见的缘故;
"其悄也":谈话很少,
"乃所以示其意也":就是暗示这种意思的缘故。
"不敏之诛":对我性情愚钝的责怪,
# 诛:责备。
"无所逃避":我是无法逃避的。
"不敢遂进":我不敢马上去拜见您,
# 遂:就,立刻。
"辄自疏其所以":就自己写信和分析陈述事情的缘由,
# 疏:分条陈述。
"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同时献上近日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作为一卷,
"卷有标轴":卷有标签和轴。
# 标轴:古代用纸或帛做成卷子,中心有轴,故一卷叫一轴。标轴是卷轴上所作的标记。
"《送孟郊序》一首":《送孟郊序》一文,
#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韩愈的朋友。
"生纸写":用生纸写成,
# 生纸:未经煮捶或涂蜡的纸。唐代书写分熟纸与生纸,生纸用于丧事,或作草稿用。
"不加装饰":没有装饰。
"皆有揩字注字处":并且有涂改和加字的地方,
# 注:添加。上述用生纸写信,不加装饰,有揩字注字处数语,乃是表示失礼和歉意。,揩:涂抹。
"急于自解而谢":因为我急于向您解释误会表示道歉,
"不能俟更写":所以来不及重新誊写清楚。
# 俟:等待。
"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希望您接受我的心意,不计较我的礼节上的不周之处。
"愈恐惧再拜":我诚惶诚恐,再拜。
# 恐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与陈给事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书信体散文,主题聚焦于仕途沉浮中的人际疏离与自我反思。信中通过梳理与陈给事(陈京)的关系变化,既表达了对旧交渐远的怅惘、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也隐含着对官场“势利”风气的微讽,最终以献文表诚意的方式,传递出修复关系的期待。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写回顾交往,解释疏远缘由。开篇韩愈以“愈再拜”起笔,用古代隆重礼节表达对陈给事的尊重。接着回忆两人早年相识,曾蒙陈给事“一言之誉”,但因自己“贫贱”“衣食于奔走”,无法常去拜见。随后笔锋一转,提到陈给事“位益尊”后,依附者增多,导致“贱者日隔”“爱博而情不专”。韩愈自谦“道不加修”(品德未提升)、“文日益有名”(文章却更有名),认为“道不加修”会让贤者疏远,“文有名”会招同辈嫉妒。最终,因“日隔之疏”“不专之望”“不与者之心”“忌者之说”,两人的交往彻底断绝。这段文字以“见”与“不见”为线索,用平实的语言解释了关系疏远的原因,既自责(如“道不加修”),又隐含对陈给事“爱博情不专”的委婉批评,情感复杂而真实。第二段写两次拜访,心情起伏。去年春天,韩愈第一次拜访陈给事,对方“温乎其容”(态度温和)、“属乎其言”(说话恳切),像对待新朋友一样同情他的穷困。韩愈告辞后十分高兴,甚至告诉别人。但此后他回东京接家人,未能常去拜见。回来后再访,陈给事却“邈乎其容”(表情冷漠)、“悄乎其言”(沉默寡言),仿佛没察觉他的苦衷、不理会他的情意。韩愈告辞后心中恐惧,不敢再去。这段通过两次拜访的对比(第一次“温”“属”,第二次“邈”“悄”),生动刻画了韩愈心情的变化:从高兴到恐惧,突出了他对陈给事态度转变的困惑与失落。第三段写恍然醒悟,自责悔悟。如今韩愈“释然悟,翻然悔”,终于明白:陈给事的“邈”(冷漠)是责怪他不常来拜见;“悄”(沉默)是暗示不满。他承认自己“不敏”(愚钝),无法逃避责备,不敢立刻再去拜见,于是写了这封信解释缘由。他还献上近期写的《复志赋》等十篇文章(卷有标轴),以及用生纸写、未加装饰的《送孟郊序》(有涂改、揩字注字处),说这些文章是“急于自解而谢”(急于解释误会、道歉),来不及重新誊写,希望陈给事“取其意而略其礼”(理解心意,不计较礼节)。最后再次“恐惧再拜”,表达诚惶诚恐的心情。这段是全文的核心,韩愈从困惑转为醒悟,用“邈”“悄”的细节解释陈给事的态度,既自责(“不敏之诛,无所逃避”),又委婉表达希望恢复交往的愿望。献文章的行为,既显示他的才华,也希望通过作品让陈给事重新了解自己。
3. 作品点评
韩愈论文章素以结构整饬、立意谨严、情感表达生动凝练见长。这篇《与陈给事书》虽为私人书信,却充分展现了其文风特质,远超一般应酬文字的平庸。
# 一路顿挫跌宕,波澜层叠,姿态横生,笔笔入妙。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上一篇:唐·白居易《友人夜访》
下一篇:唐·白居易《舟夜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