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ǔ
yuè

朝代:唐作者:司空图浏览量:1
shì
rén
jiān
huā
jiě
lián
bàng
pín
jiā
lǎo
lái
dēng
gāo
kàn
gèng
shèn
cán
chūn
suì
huá

译文

已经像是人间寂寞的花朵,懂得怜惜寂寞而依傍贫家。年老了不能够去登高远望,比残春时更怜惜岁月年华。

逐句剖析

"已是人间寂寞花":已经像是人间寂寞的花朵,

# 寂寞花:此指菊花,因开在九月,他花均已凋谢,故云。

"解怜寂寞傍贫家":懂得怜惜寂寞而依傍贫家。

# 傍:陪伴。,解:能够。

"老来不得登高看":年老了不能够去登高远望,

"更甚残春惜岁华":比残春时更怜惜岁月年华。

# 岁华:时光。,残春:晚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九月八日》是唐代诗人司空图创作的一首诗,属于感怀题材。此诗以九月八日为背景,通过描写寂寞之花、贫家、残春等意象,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暮年生活的感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诗中“已是人间寂寞花”一句,欲扬先抑,以花自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同时,诗人通过“老来不得登高看,更甚残春惜岁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对年老体衰、无法登高远眺的遗憾,以及对逝去年华的深深惋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司空图(837~908),唐代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咸通进士,官至知制诰、中书舍人,后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司空图工文能诗,亦擅书法。其论诗极力推崇王维、韦应物,强调“味外之旨”和“韵外之致”,对后代严羽、王士禛等人的诗论颇有影响。其诗作以写景咏物、反映隐居生活为主。苏轼谓其“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遗风”(《东坡题跋》)。代表作品有《河湟有感》《狂歌》,后人辑有《司空表圣文集》《司空表圣诗集》行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晚唐诸多诗人里,司空图对咏老题材颇为钟情,相关诗作集中起来不下十首。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三首诗将笔触伸向了菊花,借菊抒怀咏老。像《狂题二首》其一,“须知乱世身难保,莫喜天晴菊并开。长短此身长是客,黄花更著白头催”,于乱世背景下,借菊与白发,尽显人生漂泊、岁月催人的无奈。《五十》一诗中,“闲身事少只题诗,五十今来觉陡衰。清秩偶叨非仰望,丹方频试更堪疑,髯须强染三分折,弦管遥听一半悲。漉酒有巾无黍酿,负他黄菊满篱篙”,五十岁的司空图,感慨自身陡然衰老,面对黄菊,更添壮志未酬、辜负时光的遗憾。而这首《九月八日》,作于重阳节前夕,彼时司空图已至晚年,隐居中条山。诗中满溢着他对时光易逝的深刻体悟,劝勉人们尤其是步入老年者,要珍视每一寸光阴,莫让岁月空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九月八日》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在九月八日这一天的感怀。诗人以花自喻,通过描写寂寞之花、贫家等意象,表达了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同时,诗人通过对暮年生活的描写,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和对登高远眺的渴望。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婉约沉郁的风格,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2. 写作手法

欲扬先抑:“已是人间寂寞花。”古人咏菊,多为正面赞颂,褒奖其耐寒独立的品格。司空图则独树一帜,欲扬先抑,说它是“人间寂寞花”。花本无情,开谢各应其对,当属自然规律,无所谓寂寞不寂寞的。诗人这样说道理何在呢?原来,菊花盛开时,正是秋季,百卉都已凋谢,只有它在寒风中独放,无以为侣,故称之为“寂寞花”。这里,诗人以“人间”二字加以限定,显出其独一无二,寂寞之甚。拟人:“解怜寂寞傍贫家”。这里的“寂寞”“贫家”均为诗人所自指。诗人赋予菊花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理解自己寂寞孤独的心境,特意凌寒开放,来陪伴自己。直抒胸臆:“老来不得登高看”,一个“老”字引起诗人嗟老叹逝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句“已是人间寂寞花”,突兀而起,劈空慨叹,饱含深情。古人咏菊,多赞颂其耐寒独立之品格,司空图却独辟蹊径,欲扬先抑。花本遵循自然规律开谢,无所谓寂寞与否,可诗人为何称菊为“寂寞花”?只因菊花在秋季绽放,此时百卉凋零,它于寒风中独自盛开,无伴无侣。诗人以“人间”限定,更显其孤寂之极。此句实则为铺垫,引出第二句“解怜寂寞傍贫家”。这里的“寂寞”“贫家”,皆为诗人自指。黄巢起义后,军阀连年混战,司空图为避动乱,隐居中条山王官谷,生活贫困孤独,鲜与外界往来,心境寂寞凄苦。重阳将近,菊花盛放,诗人触景生情,赋予菊花以人情,言其理解自己孤寂心境,凌寒相伴。诗人两次用“寂寞”,先写花,后写人,让“寂寞之花”陪伴“寂寞之人”,想象新奇,趣味盎然。“解怜”二字,更是化无情为有情,将菊花写活。若说前两句以花为主,是衬笔;后两句则以人为主,是重点。“老来不得登高看”,一个“老”字切入正题。秋季万物摇落,肃杀萧瑟,易引发嗟老叹逝之感。重阳佳节本应登高畅怀,可诗人年老,行动不便,无法如昔登高赏景,怎不令人悲叹衰老?末句“更甚残春惜岁华”为画龙点睛之笔,以议论揭示主旨,卒章显志。诗人对比春、秋两季,写出老年人独特感受。春天生机盎然,春残时人们虽有叹惋,但夏会接踵而至。而秋天万物衰落,严冬紧随其后。人至老年如近黄昏,暮秋惜时比残春更迫切。司空图晚年隐居山中,甘守清贫,笔耕不辍,堪称珍惜光阴的典范。以“莫嫌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来形容他的节操品格,恰如其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

下一篇:唐·杜甫《昼梦》

猜你喜欢